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12 19:27 的文章

特朗普对华封锁人才和技术,中国需“当自强”

张梦晨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学者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通告正式生效,这将暂停或限制部分留学生(学者)入境美国。这份5月29日公布的通告,称中国政府使用学生获取美国敏感技术和知识产权,从6月1日起,持F类和J类签证赴美学习或研究、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中国学生或研究人员将被克制或限制入境。这不仅影响到预计中的3000余名关联的研究生(学者),也将影响到近40万在美国留学的学子,以及有未来计划前往美国留学的人员。


近年来,特朗普上台后,限制封锁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与技术一直是重点。“大变局”下美方将我国多家企业、高校列入“黑名单”,并对多名华人科学家进行控告,对赴美到场学术集会的中国专家学者加大背景调查,对中国公派留学人员(博士与会见学者)涉及敏感学科专业的拒签率增加,多个国际技术联盟和学术协会沦为美国制裁中国的政治工具。这一系列疯狂操作严重阻碍中美科技交流。我国首次面对此种手段的科技封锁,如何做好自身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科研安全等方面的应对成为重中之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2020年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又称“强基计划”),或将成为很好的人才强国战略手段。“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作用影响巨大,而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体现为国选材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决定了我国未来长远发展的实力储备、关乎我国国运及国际竞争力,与我国战略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的激烈碰撞时期,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教育亟需回归常规的教学、科研轨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时候都更为迫切。如何制定切合当下实际的培养人才战略、让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如何确保中国在大变局和新冠疫情双重夹击下的人才培养方针不可动摇成为当务之急。


大国思维、教育公平、长远发展


对外来说,首批试点强基计划的36所一流大学名单和美国列入“黑名单”的13所高校有非常高的重合率,仅有4所未重合。对于面临美国实施的“与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的时代潮水南辕北辙”的行径,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可见一斑。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有重要地位,须要进一步增强造就学生扎实宽阔的理论基础。智能制造是新科技革命带给制造业领域的显著变化,也是“新工科”未来发力的重点,智能制造涉及机械、机电、信息、网络、软件、艺术等多学科领域,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新工科’专业,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互助。在这个关键时期,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的连续投入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对内来说,36所试点院校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90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有大幅缩减。既考虑到试点方案的稳妥性,同时,这一批双一流A类是我国高校中“优中选优”,整体科研教学能力最强大,而且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体现了对强基人才的重视。根据强基计划的录取规则,高考成绩将占85%,高校其他的笔试面试等只占15%,最后都折算成分数排队录取。在赋予学校自主权的同时,又把这种权力利透明化,最大程度压缩规范了学校的自由裁量权。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落实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保障公平公正。


“自主招生”退出历史舞台,“强基计划”强势接棒。这是中国这个制造大国对理工科的回归,是对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一次宣誓,是对教育公平的一次理性回归,是“寒门学子”的一次重大机遇,是扩大中国顶尖人才规模的一次重要行动。


重点培养、国家支持、多方配合


“强基计划”指出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