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集聚重点产业人才?惠州开展专题调研
当前,惠州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2+1”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努力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近期,市委组织部联合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课题组,聚焦我市“2+1”重点产业需求,深入开展“关于更好集聚重点产业人才”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到苏州、无锡、深圳、佛山等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思科孵化园、伟乐科技等近20家企业,分类别召开10余场座谈会,对惠州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研讨,形成调研报告。

大亚湾区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人才26名,约占全市总数的30%。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摄
深度剖析 仍未形成 “人才金字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求,对照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新形势新任务,仍未形成有效的人才“金字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短板一
基础人才数量不足
近年来我市引进外地应届高校毕业生难,本市应届毕业生留惠工作的也不多。数据显示,到我市报到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16年的18479人,下降为2017年的17837人,2018年在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情况下,才勉强恢复到18096人。惠州学院每年毕业4000多人,留惠的不到一半。2017年,仲恺高新区每万人本科以上人数1525.6人,在全国147个高新区中仅排第116名,而且呈下滑趋势,比上一年度下降3名,严重拉低仲恺高新区总体排名(2017年全国第46名)。就产业来看,目前石化技能型人才3700人,尚能满足需求,但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等投产后,会有很大需求空间,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已远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商洽人才引进储备事宜。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严重紧缺,如惠城区骏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基层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企业已经从“看订单开工”转入“看人才开工”。
原因分析
一是周边地区“虹吸效应”影响过大。2016年深圳市出台了《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向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发放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直接导致我市201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到数量大幅下降。
二是惠州整体薪酬待遇偏低。根据南方人才市场调查,2018年度惠州平均月薪6808元,深圳则为9890元;根据智联招聘调查,2019年冬季求职期,深圳平均月薪10477元(未发布惠州数据)。如惠州较知名电子企业新入职一本毕业生月工资仅6000多元,而在深圳普通电子企业一本毕业生月薪近万元。年轻人更愿意趁年轻多积累薪酬、能力和人脉等资本。
三是惠州无针对基础人才的政策。目前,我市人才政策只覆盖到博士、正高职称等拔尖人才,对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仅按省里政策给予一次性3000元补贴。
四是城市知名度不高。我市虽在央视播放宣传广告,但效果不好,年轻人追求发展,应当面向人才加大宣传惠州宜业的一面,而不只是宣传宜居、惠民的一面。TCL科技集团表示,工作地点在惠州,人才就不愿来;工作地点在深圳,就非常好招人;同样,硕贝德研发人才放在深圳、苏州、西安就容易吸引人,惠州总部反而吸引不到人才。
短板二
中层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中层人才主要指硕士以上人才和职称人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局牵头开展的全省“创新人才队伍”考核数据显示,2019年我市引进博士112人、硕士952人,位居珠三角第9,与中山(270、1838)、东莞(358、2054)差距较大;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位居珠三角第8,不敌肇庆(1230人)、江门(1243人)。同时,存在一定人才流失现象,2019年有40名博士因个人发展原因离惠,流失率为5.3%,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表示,企业要花60%~70%的精力留住人才。
原因分析
一是“明月级”大型企业数量较少。我市像TCL、德赛、亿纬锂能等“人才大户”数量较少,尤其缺乏像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人才航母”,人才承载能力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