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三个着力点
近日清华大学宣布从2020年起,大幅度扩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清华大学解释此举是为“培养基础更加厚重、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一直坚持以本科教育作为核心,清华大学此次行动无疑对新闻传播院系管理者形成观念冲击,值得就读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青年学生予以足够关注。但在现行教育体系中,新闻教育总体格局不会改变,本科教育在各新闻院系依旧占据核心地位。所以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相较于对清华大学此举提出疑问,关注当下如何努力提升自己成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更为实际。具体来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主要包含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和新闻观念三个着力点。
本科教育重在综合素养
面对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新闻传播院系不断根据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本科课程中增加新课程。传播学者周茂君依据2017年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结果,选取55家新闻传播院系所做的调查显示,有82.42%的院系在近年增加了新媒体技术类平台课程。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此种改革方向不仅影响新闻传播教育管理者的选择和判断,对青年学生也会产生重要导向,技术带来的“本领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青年学子应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传播内容的生产能力并不取决于生产者的信息传播专业能力,而是依赖于信息传播者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对新媒体条件下社会问题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育核心存在区别,本科新闻传播教育始终注重整体素养,侧重通识教育,这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
中国新闻教育自诞生之时就重视通识教育。民国时期,曾任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的刘豁轩在《燕大的报学教育》一文中明确表示:“健全的大学报学教育,与其他部分的大学教育最不同之点,便是报学教育对其他部门的大学教育的依赖性特别大……大学四年的一百三十六个学分,对于一个报学学生,每一个学分都有同等的分量,所以报学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报学教育以外的大学教育要负四分之三的责任。”与此理念相应,燕大新闻学系的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左右。复旦、圣约翰等高校新闻院系的课程比例虽有所不同,但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如出一辙。
新中国成立后,在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和苏联经验结合的基础上,新闻教育整体转向,但在课程的设置上仍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如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在成立之初就开设了马列主义美学基础、中国文学批评史、外国文学、中国近代思想史、国家法的基础、中国国民经济史、国民经济计划等十余种选修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生教育逐渐普遍化制度化,并承担起专业教育的责任,本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专业化培养模式逐渐过渡到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教育模式。在中国本科教育整体转型的背景下,新闻传播院系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愈加提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查了18家新闻传播院系后发现,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大都通过“选修课或副修、跨学院联合培养的形式,融入其他学科的课程”,以培养“拥有广博的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修养、全面的专业技能,富有发展潜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下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表明,新闻传播教育重视通识课程,强调学生整体素养,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且符合当下大学教育的整体理念。新闻学子应认识到大学本科教育具有独立的目标,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向,足以抵消技术发展带来的焦虑和恐慌。
专业能力学习常态化
当下的新媒体技术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作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第二层面是在移动互联之上建构的各类新兴媒体及其相关技术。与之相应,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可分为基础专业能力和进阶专业能力两个层面。包括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然不能以教育的稳定性为借口,无视已引发传播生态变化的传播技术,但跟随技术亦步亦趋同样不可取,技术发展的规律不能取代教育自身规律,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主导。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学校教育应当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以信息传播基本技能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传授经过广泛的、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