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学院:学科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

近日,教育部发布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会后,复旦大学立即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程,目前已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目前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学校官微陆续推出“课程思政”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在“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综合呈现复旦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探索与成果。
学科建设,育人为本;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为国育才,德育为先。作为“双一流”学科、上海高峰学科和意识形态要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恪守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围绕“四个服务”的育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科建设与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先进教学探索相统一,引领师生知行合一、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通过课程思政和教材建设,为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政策实践、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诸关系提供创新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努力做好中国道路、国家战略、全球视野、服务社会四篇大文章。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开展伊始,学院申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作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近三年来积极按照学校要求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同时将“国际政治”专业也纳入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试点。学院重视将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建设同本土政治学教材体系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建设,并将中国政治学理论成果积极、及时转化到政治学教材教学体系建设,发挥专业课育人的课程思政效应,培养国务学生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意识。
筚路蓝缕,守正创新,建好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专业主干课程
1984年,国务学院浦兴祖老师在全国开风气之先,为复旦本科生开设了政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30多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成为学生学习中国政治的入门课、学者研究中国政治的基本功。课程团队曾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奖项,实现了课程、教材、在线资源的一体化。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以“一体两翼”为建设思路。“一体”,就是做好课堂教学,坚持教学方法创新,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包括“我来上一课”“走进人大”“专家请进来”等互动教学。“两翼”,一翼是教材,课程教材不仅是政治学教材中最畅销,而且也是政治学教材第一本走向海外,译为外文的。另一翼是实践,课程在国内较早探索将实践内容算入学分的课程,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去人大、去政府部门考察、调研、实习,完成调研报告。
课程强调从实际案例出发,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课程结合“树立四个自信”“破除历史虚无主义”“人民主权观”“爱国主义”“法治精神”“民主意识”“民族团结”等七大思政元素,将各元素与教学章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价值观发展。例如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案例支撑“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内涵及历史发展”的专业知识点,同时引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包括“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内,学院目前建设了1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了政治学类专业课程育人的合围之势。如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的“国际关系导论”结合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理论最新成果,注重国际比较和中外互鉴、历史和逻辑,为学生提供一套全新的、从中国视角、中国理论认识和分析国际关系基本状况和趋势的知识架构。郑长忠教授的“中国共产党研究”讲授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内在机理,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社会发展逻辑与共产主义运动逻辑共同演绎的结果。陈周旺教授的“政治学原理”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理论逻辑和知识体系,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分析和把握世界发展潮流、政治大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提高对世界政治现象的解读能力。这些课程通过透彻的理论讲解和丰富的案例支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