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4-29 19:49 的文章

聚天下英才 融世界智力 让人才感受到滨州诚意

聚天下英才 融世界智力 让人才感受到滨州诚意

“2018年滨州籍大学生回乡工作的比例只有50.23%,近半数的优秀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就业。”2019年初,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在滨州发展“六问”中指出。

让人没想到的是,到2019年底,这一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019年,近11000名本科学历以上大学毕业生成为“新滨州人”,其中硕博士近1500人,分别是2018年的1.9倍和2.8倍。

两个数字,均创滨州历年之最。

今年3月,滨州又推出“硕博优选计划”,公开选聘硕博士到市、县(市、区)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690个岗位,吸引了超4600人报名,3300多人审核通过。

“各级重视,理念创新,思路开放,政策优厚,措施过硬,我们每天更忙了,但干劲更足,对滨州的人才引进工作也更有信心了。”滨州市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感慨说。

聚天下英才 融世界智力 让人才感受到滨州诚意

政策支持 措施保障  让人才感受到滨州诚意

21世纪什么最珍贵?人才。

这句电影里的台词,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同。社会、经济要发展,人才无疑是第一资源。目前,“富强滨州”建设正实现由“起势”到“成势”的跨越,产业结构在优化,发展后劲在增强,为各类人才来滨创新创业、施展才华搭建了舞台。

“滨州在哪儿?”

“滨州怎么去?”

无论是事业单位招聘,还是企业纳新,到外地开展招聘工作的滨州人经常会面对应聘者提出这两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经济不算太发达,区位优势不太明显,交通出行不太方便,这是滨州的现状;人才外出多,流入少,是滨州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滨州吸引人才?怎样让滨州留住人才?

“政策支持,措施保障,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感受到了滨州的诚意。”市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2019年6月14日,全市“万名大学生进滨州、百名硕博士进事业单位”工作启动,这是我市人才工作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是建设“富强滨州”的重要智力支撑。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素质提升平台,搭建良好服务平台,让人才能够真正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滨州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牢牢抓住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这个根本,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高质量“双招双引”20条、开展“双进”工作的《实施意见》2个综合性政策,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操作规程、人才医疗保健、大学生生活和租房补贴、引才工作站等15个配套性文件和操作细则,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涵盖实训、就业、创业、生活、购房各方面,构筑起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磁场”。比如,重奖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对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的,分别给予专家200万元、100万元补助,其中创业类的再提高20%;加大基础人才支持力度,对来滨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博士、硕士、本科生,每月分别给予5000元、2000元、1000元的生活、租房补助,连续发放3年;其中,对来滨首次购房的博士、硕士,再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的购房补助。力度空前的政策体系,让更多人才享受到最大的政策红利,也得到了广大人才的由衷点赞。

走出去 请进来  以前所未有力度汇聚人才

“原来我们引人才,大多是到外地参加别人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在浩大的招聘会现场,滨州企业很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中。”这是以往很多企业引才面临的困境,有需求,但苦于寻人无门。在这种形势下,从去年开始,市县各级共同发力,“滨州专场”招聘会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

为了把人才引进滨州,市领导亲自带头“走出去”。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曾晓黎率队去齐鲁工业大学,副市长潘青带人到中央财经大学,宣讲政策,推介滨州,现场招才。

去年,我市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首次在济南、北京、上海、滨州四地设立分赛区,面向全国遴选高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已落地项目15个,正在对接、准备落地的9个。开展“万名大学生进滨州”高校行活动,自9月开始,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26所重点高校开展了招聘活动。

不但“走出去”,还得“请进来”。

去年8月,“2019:渤海英才•博士故乡行”在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启动,邀请海内外70多名专家学者、500多名硕博士和大学生参加,推介政策、洽谈合作。山东省“高层次人才鲁西行”滨州专场活动,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现代农业专委会年会,分产业组织专家与我市企业开展人才项目对接。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申报为抓手集聚领军人才,培养入选和全职引进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39人,同比增长21.9%。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同比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