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聚焦”做好人才“引育用留”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地方发展和企业壮大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对于地方和企业发展而言,如何吸引、引进、留住、用好具有核心价值的人才,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3月12日,经济日报)
人才是一个地区的转型之要、竞争之本,党委政府要牢牢把握新常态下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持续用力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提能力,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聚焦“产业发展”,健全人才政策体系。要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政策,引导急需紧缺岗位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向重点企业(项目)聚集,提升人才资源协同度。要进一步扩大人才支持范围,实行高、中、初级分层分类资助,加大对骨干人才、基础人才的激励,构建梯次合理的引才资助体系。要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服务效率,改革人才资格认定方式、精简人才认证工作流程、缩短人才资格认定审核时限,切实提升政策落地兑现的流畅度和便利度。
聚焦“整合资源”,建强人才引育平台。要持续加强人才工作站建设,完善专家服务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运行模式,强化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与高校院所专家教授联盟、盟友关系,形成产业人才智力集聚与产业转型升级互促并进新格局。要用好用活本土人才资源,突出加大产业园区技术骨干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盘活本土人才。支持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以师带徒”等形式的技能提升活动和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广泛吸引聚集更多青年(大学生)人才留在本地。
聚焦“提质增效”,升级人才系列活动。要锁定“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精准招引一批急需紧缺人才。要持续深化校地企深度融合,开展好“高校研究生实践锻炼”等活动,拓宽人才资源要素供给平台,引导优质创新资源聚集,构建政学研产战略同盟和发展共同体,实现校地企深度融合。要深入推进人才价值转化,全力打通“三个通道”、优化“三大平台”、营造“三大环境”,推进校地企人才资源转化。要切实加强专家人才政治引领。持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增强各类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
聚焦“精细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加强领导与专家人才的直接联系,全方位、多形式收集办理人才意见建议。要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创业以及购房、子女入学、医疗、落户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优质服务,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用好“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上借助“人才综合服务管理云平台”,密切用人单位、人才与政府部门有效联系,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业务咨询办理等服务;线下充分发挥“党群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整体水平。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制定落实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措施,加快人才公寓、产业新城(工业园区)配套住房建设。
聚焦“高效有序”,完善人才制度体系。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有力保证,要进一步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要坚持重大事项报告、重要信息通报、重点工作督查、重要文件提前预审、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等制度,形成既分工负责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李颖之)
[ 责编:王宏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