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12-24 13:01 的文章

政策推动小微信贷持续增长 长效发展机制仍待建立

  1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称,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3%,比全部贷款增速高近11个百分点。会议要求,明年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20%。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6.75%,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同时,不良率为3.56%。
  专家指出,为了实现小微企业贷款,特别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商业上的可持续性,除了监管等的政策要求和银行响应放贷之外,还有待各方共建更长效的机制。
  监管引导小微贷款“量增价减”
  银保监会官网11月20日在《强化监管引领和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文中指出,近年来,银保监会出台了近30项政策文件,从信贷投放、机构准入、资金募集、监管指标、贷款服务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多项监管措施,并联动相关部门,合力优化小微金融外部环境。从2018年起,监管考核的重点聚焦到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
  “2019年以来,监管层通过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明确银行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及成本压降等行政指导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使其实现‘量增价减’。”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财务实力较弱,在经济下行环境下抗风险能力差,且信息透明化程度较低、抵质押物匮乏,银行主动放贷意愿不强。”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员赵金鑫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小微贷款实现“量增价减”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该动力不能仅来自上层的政策压力,更应该来自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下自身寻求业务拓展和利润获取的压力。“工行等均开展了诸如‘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针对性措施,从量上各银行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业务规模也将有所扩大。”赵金鑫表示,但“量增”的同时不一定能够实现“价减”,这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以及资金成本有关。
  从更深层次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将小微企业分为普惠型小微企业和非普惠型小微企业本身就值得商榷。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已经指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这表明支持小微企业本就属于普惠金融范畴。但现在监管层把小微企业分为普惠型小微企业和非普惠型小微企业两类进行统计,这种统计方法实际上使得小微企业认定标准被放宽了不少,可能造成不能精准服务到真正的小微企业的情况。同时,从数据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还不到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三分之一。”杜晓山进一步指出,“央行宣布,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事实上,我认为,单笔授信1000万元已算得上中型企业贷款了。据我所知,今年以来,部分两会代表和业内人士也提出过类似问题,认为当前金融统计口径存在一定混乱,需要做更精准的规定。”
  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银行业分析师诸蜀宁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对小微企业而言,最天然的融资渠道未必是银行贷款,而是内部融资。如果企业没有订单,或者不创造价值,则从外部获得的融资也没用。“中国经济在转型,如果相关行业和企业不创造价值,如低端制造业企业,那么,让其继续获得融资甚至低成本融资,也不一定符合经济规律。”诸蜀宁称。
  贷款合理定价是关键
  杜晓山指出,从各家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情况看,存在不公平的贷款利率竞争。“理论上来说,大银行和小银行各有发展优势,大银行以做大项目,服务大中企业为主;小银行则做些小项目,服务小微企业为主。但是,在对优质小微企业的竞争中,有些实力较强的大行大幅降低贷款利率,甚至按年化4%左右的利率放贷,在此情况下,一些小银行在利率竞争中就处于劣势,优质客户就被大银行‘抢’走了,导致小银行只能进一步下沉,吸收不太优质的客户。”杜晓山表示。
  “我认为,从放贷利率角度来说,不能一味只强调低成本,而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调整放贷利率,不然这种氛围不可持续。不仅是银行之间无法实现良性竞争,还可能造成一些优质的小微企业出现过度负债的问题,很可能成为将来的不良。”杜晓山还表示,“此外,由于服务小微企业存在一定考核压力,部分银行存在作弊嫌疑,包括将一笔大贷款拆分为几笔小贷款,以虚增小微贷款等。”
  徐承远表示,小微企业户数多、额度小,使得银行贷后管理难度较大、经营成本上升。为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压力,贷款利率合理定价是其关键所在。“一方面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下,银行可根据信用级别评定、风险缓释效力等不断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可依托金融科技力量,依靠大数据风控措施、征信体系等完善小微企业的授信审查等体制机制,实现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线上批量化,提升服务效率。”徐承远指出,“LPR挂钩MLF操作利率,灵活性较强。为有效管理利率风险,银行应根据企业基本面提升利率风险管理及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进一步培育挂钩LPR的利率衍生品,帮助银行和企业有效对冲利率风险。”
  “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要想实现‘量增价减’,一方面需要宏观货币政策及行政指导手段的持续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亦需加强金融科技的投入,通过创新风控举措、创新贷款产品、流程化贷款授信审批手续,增强对小微业务的风险把控,提升贷款投放意愿。”徐承远指出。
  “小微企业较高的融资成本还与其较高的风险溢价有关,一般金融机构会采取高收益覆盖、高成本的方式降低自身损失,但这难免会导致贷款企业的逆向选择,即风险高的企业愿意付更高的资金成本,主观违约意愿更高。”赵金鑫指出,“为避免这一问题,应尝试使用灵活的定价模型,实现‘一客一价’,以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水平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其风险状况,采取差别化定价策略,实现精准定价、科学定价。同时,应实时关注市场价格走势,加强贷后评价及客户追踪,及时调整定价方案,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风险应对能力。”
  赵金鑫表示,有关方面可通过准确的风险定价与多元化的专项融资途径(如专项债)相结合,实现“价减”,但同时应注意防止成本过低的资金涌入市场,扰乱正常的资金定价。
  

政策推动小微信贷持续增长 长效发展机制仍待建立

本版供图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