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政策的风到底往哪儿吹 一场虚惊挑动家长无数神经
原标题:学科竞赛政策的风到底往哪儿吹 一场虚惊挑动家长无数神经
第3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省实验中学收获2金1银1铜图片来自省实验中学
冬令营4000元一周高校:我们喜欢竞赛生
“别的孩子都在学,不学咋行啊?”在郑州一家大型培训机构,咨询完的张宁(化名)夫妇正商量着是否要给孩子报数学竞赛班。挑动他和妻子那根神经的,是培训机构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该培训机构官网的一篇文章中,不仅罗列了学员在2019年高中数学联赛中斩获省一等奖的人数,紧随其后便是其所主办的2020年“根源杯”学科竞赛冬令营的招生简章。8天时间,收费4000元。
对竞赛生来说,学竞赛不一定是个苦差事,但对家长来说是。张宁告诉记者,除了每年要花万元左右的固定报班费用,还有寒暑假的冬夏令营,尽管收费不菲,家长们还都乐此不疲地督促孩子参加。在他看来,虽然“全民奥数”等做法近年来连遭口诛笔伐,但就身边情况而言,“竞赛热”其实降温并不多。“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在,家长就得围着转。”他说。
学科竞赛不只是竞赛生和教练的江湖,家长和高校同样身在其中。
“高校确实更喜欢竞赛生。”采访中,三所“双一流”大学的招生老师对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中,北京一所重点高校老师告诉记者,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像河南、河北等竞争激烈的省份,一分可能就会挤进来不少学生,但对高校而言,总分差一两分的孩子并不像竞赛生和非竞赛生之间那样能拉开差距。
“一个入学前就已经把大学甚至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完了,另一个还是零基础,从学生自身学习发展来讲,也是前者更占优势。”她认为,高校对于竞赛生的青睐,完全是基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出发。
不过,在这样的诱惑下,竞赛似乎成了一个围城,围城外的人踮脚张望,围城内的人则在忙着敲开另一道门,脱不开的两个词,还是“高考”与“分数”。
竞赛要停?一场虚惊挑动无数神经
可窥见家长焦虑的另一件事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的停赛风波。
今年8月1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了《关于暂停NOIP竞赛的公告》,由于“某种原因”暂停了原本10月初就将举行的今年NOIP赛事。对于不少冲刺信息学奥赛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这个短短几十个字的消息不啻“晴天霹雳”。记者注意到,在网上检索“NOIP暂停”能够获得111万个搜索结果,类似“NOIP停办,我们咋办?”的焦虑型标题在家教论坛上疯传。
“你都不知道,学竞赛的孩子,家长有多脆弱。”回想起为女儿东打听西询问的经历,当警察的孙宁(化名)至今难以释怀。他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硬汉,可碰上这些问题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信息学的家长担心是不是花钱出力成了白费力,其他科的家长又在想,这是不是一种风向,会不会轮到我们孩子。政策动一动,我们就胆战心惊。”
NOIP暂停之所以会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的入门选拔赛事。省内一家大型培训机构的崔老师对记者说,与数理化生另外四门学科竞赛不同,信息学不属于高考科目,但信息学竞赛成绩却同样可以作为高考保送和自主招生的依据。因此,相较于其他四门学科,信息学竞赛在升学博弈方面的意味更浓一些,一举一动尤其能挑动家长神经。
不过,NOIP的暂停现在看来似乎是“虚惊一场”。记者从中国计算机学会获悉,NOIP暂停后,竞赛生可参加CCF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Certified Software Professional Junior/Senior,简称CSP-J/S),成绩优异者可参加NOI省级选拔,省级选拔成绩优异者可参加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郑州外国语学校信息学竞赛教练杨晓东也表示,现在看来,CSP-J/S其实就是NOIP的“马甲”,换汤不换药,因此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不必再恐慌。
自招收紧,小道消息漫天:
风向到底变没变?
虽然NOIP的暂停被证明是场“乌龙”,但流言至今仍在蔓延。近日,有公众号发文声称“2020自主招生全面改革,高考地位最高,自主院校由90所减少到36所”,内容涉及所谓的“明年自主招生的七大改革:一、传统模式全面取消,二、开展强基、高培计划,三、专业范围不再受限,四、招生人数不设计划上限,五、高考分数成为报名条件,六、自主招生时间调整到高考后,七、高考成绩占录取权重不低于80%”,但是没过多久,全网的这些内容被逐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