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10-23 16:12 的文章

株洲生猪生产正逐步恢复 政策红利正释放 保障百

10月13日上午,天元区湘春路一家猪肉专卖店。店主刘机伟感叹,“有些人以前天天来买肉,现在一周才买一次。”他知道,顾客望而却步的原因是让人难人接受的猪肉价格。

猪肉价格飙升,源于非洲猪瘟与周期性因素导致的生猪产能短缺,市场上的猪肉供不应求。

控制疫情后,为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农业农村部等多个部委,连接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利好涉及基础设施、贷款贴息、保险等诸多方面。9月底,省级层面召开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并下达各市州今年最低生猪出栏任务,株洲的任务是260万头。

疫情阵痛过去,政策利好袭来,株洲的“猪”事还顺利吗?

QQ截图20191023105933

重挫:疫情影响生猪产业链

刘机伟做猪肉专卖3年多,今年最艰难,由于进货价涨了一倍,他把拿货的量减少一半多,猪肉涨价让他的收益没受多少影响,但顾客减少让他有些不安。“以前早上来买肉的人很多,现在零零散散的。”他说。

原本,荷塘区的张进和女儿都喜欢吃猪肉,由于猪肉涨价,他们选择用吃鱼和鸡肉等来替代。可他发现,菜市场上鱼肉、鸡肉等肉类的价格慢慢也涨起来了。

追根溯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非洲猪瘟疫情重挫了上游的生猪生产。

金先生是天元区三门镇的养殖户,养猪10多年,每年都会养三四百头,算是中小型规模。往年这时候,他都在忙着对仔猪进行育肥,今年他却闲了快2个月,心里和猪舍一样,“空荡荡的。”

近年来,金先生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对养殖场地进行了规划与调整,也扛过了几次传染病对养殖场的侵袭。今年7月,他发现几十头仔猪的皮肤变色,疑似发生疫情,赶紧上报相关部门,并配合做了妥善处理。

停养,让金先生亏损约10万元,但他说自己还算幸运。在他周围,很多同行都受了影响,有的几十万元的积蓄亏得血本无归。当然,也有只亏了几万元的散户。同时,他看到一些屠宰场、饲料店的生意变得冷清。

三门镇动物防疫站站长曹光辉,从事动物防疫工作29年。据他介绍,该镇有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家,中小型猪场90多家,疫情对中小型猪场的打击较大,规模猪场的设备齐全、防疫能力较强,都有生猪存栏,但损失还是难以避免。

天元区某规模猪场的负责人李定(化名)说,2007年他和合伙人办起了占地约40亩的养猪场,生猪年出栏量有6000多头。受疫情影响,购买仔猪的客户减少,他有段时间减少了存栏母猪的比例,现在虽然1700元左右一头的仔猪价格能维持猪场运转,但母猪的存栏量要恢复到以往的水平,“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复养:门槛越来越高,投入也不小

据了解,我市是生猪养殖大市,有10多个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规模户,上千个500头以上的规模户,规模养殖的比重占50%,其中攸县、茶陵县、醴陵市、渌口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疫情对部分中小规模的养殖户造成了停养,如今要复养却并不容易。

金先生说,疫情对养殖户也是一种“筛选”,管理水平差、防疫能力弱的散户最先被淘汰,其次是卫生与防疫措施不到位的中小型养殖户。较为幸运的是,他的养殖场设施较齐备、处理疫情及时,具有较好的复养基础。

即便养猪10多年,金先生依然感慨,自己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这里头学问太大,遇到新问题一样不懂,不知应对。疫苗尚未研发面市,他心里有些没底。

记者在网络上检索到,一家叫新南方的养殖服务公司在株洲开设了基地,对有复养意向的养殖客户开班进行实操培训。

该公司在株洲基地的负责人彭友权说,他是3个多月前来的株洲,目前已开展3期培训,每期招收15个学员。这些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株洲的学员约10个。从他接触过的学员来看,国内的养猪户对生物安全、防疫等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跟风靠市场和靠投资的多,靠知识、技术与管理的比较少见。”

彭友权介绍,复养需要做好充分的消毒、清洗、隔离等防疫工作,同时强化生物安全的意识以及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若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很大概率会重蹈覆辙。

对于想复养的养殖户,资金也是问题。

金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复养实操的培训费一般是数千元,给复养净化环境需要一笔花费,对猪场相关设备进行升级以增强防疫能力的追加投入,则是一笔更大的支出。“这还不算买进仔猪,以及养殖的人力物力成本。”

复养的门槛越来越高,在“跌了一跤”的情况下,还要再去跨越复养这道高门槛,“有点像在赌,就看你敢不敢。”金先生说。

应对:打出稳产保供“组合拳”,确保市民“有肉吃”

为提升养殖主体的积极性、缓解猪肉供应紧张,我市在生猪稳产保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