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一步:从政策演变中挖掘长江经济带的投资
长江经济带的政策演变
从30多年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的经济布局“T”字形宏观战略,到黄金水道,再到十八大之后长江经济带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国家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
长江经济带的竞争优势
战略地位重要,国家大力支持。多种运输模式整合发展形成高速交通走廊。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分布集中。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版图的定位
根据国务院此前的部署,长江经济带被赋予了四项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和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相关的投资机会
首先,交运物流与基建投资大有可为。其次,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工业绿色发展。最后,区域加大环境治理带来的生态环保机会。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外部环境剧烈波动。
正文
1、长江经济带的政策演变
长江经济带这一战略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30多年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的经济布局“T”字形宏观战略。所谓的“T型”发展战略,即由沿海为一个战略轴线、沿江为主轴线形成的整体空间格局。
长江经济带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则始于十八大之后的一系列部署。2013年是长江经济带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提出要把长江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调子、指了方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发展思路,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纲要》明确了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并且细化落实,明确了责任主体,强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合作。
2、长江经济带的竞争优势
战略地位重要,国家大力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横贯东西的一个发展战略,延续和统合了以往东部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三大战略,不仅可以解决以往分别实施三大战略所带来的局部性弊病,而且还可以在实施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以整体优势加快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一体化发展。
运输模式整合,发展一体化交通。包括港口一体化,以及铁路公路网络一体化,空港分布一体化,通讯一体化等。长江经济带与其他领域的最大不同在于,无论是铁路、高速公路还是河运等都很发达,各个运输模式的整合将发挥巨大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建成了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走廊,增强了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形成了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了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