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08-30 09:17 的文章

落实教育扶贫工程 健全资助政策体系

    平顶山日报记者 孙鹏飞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

    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坚持以教育扶贫工程为引领,不断健全资助政策体系,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创新开展“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促进贫困家庭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他们开启一扇追梦圆梦的幸福之门。

    健全资助体系

    杜绝因贫失学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是教育扶贫的基础目标。我市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学生,畅通资金保障渠道,坚决遏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或因学致贫情况发生。

    “目前全市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市教体局副局长张国顺说。

    为让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都了解资助政策,我市建立了“三封信”“两节课”“两张卡”“一报告”“一简介”制度。全市统一发放《致初中毕业生的一封信》《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和《致学生资助工作者的一封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新生入学和毕业时各上一节资助政策宣传课,讲解本学段和下一学段资助政策和办理流程;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家长统一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和《学生受助情况温馨告知书》;发布年度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随录取通知书发放资助政策简介和咨询投诉热线电话等宣传资料。

    为确保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我市建立了信息沟通交换机制,通过数据库比对、入村入户调查走访等手段,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在每学期结束前通过银行打卡方式,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受资助者手中。

    我市还注重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推广鲁山县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经验做法,在贫困学生家庭设立“励志墙”“成长树”,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争先创优、自强自立精神。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8.18万人次,资助资金3.37亿元;共59484名大学生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金额4.12亿元,较好地实现了应助尽助。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改善学生营养

    呵护孩子健康

    “看似简单的一顿营养餐,对孩子成长的意义非凡。山区学校比较分散,以前有的孩子中午只能啃从家里带的馒头,现在我们根据孩子成长需要,全镇统一制定食谱,让学生们都吃上热腾腾的营养午餐。”8月25日,鲁山县尧山中心校营养餐管理员赵大伟说。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3月,鲁山县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用蛋奶模式为孩子提供课间加餐。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鲁山县将课间加餐改为学校食堂营养午餐,由学校食堂给孩子们提供一顿卫生、安全的完整午餐,全县460所农村中小学(中学42所、中心小学226所、学点192个)13.1万学生实现了全部覆盖。

    鲁山县教体局卫生保健科科长王晖说,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复杂,管理责任重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鲁山县探索出了一套安全管理模式,落实校长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主管校长的直接责任、食品安全员的具体责任,记好入库台账、出库台账、索证索票台账,做好日检查记录、教师陪餐记录、留样记录、餐具消毒记录、剩饭处理记录,每天在学校醒目位置公示食谱、食材价格及用量、用餐学生名单等,接受各界监督。

    因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成效突出,鲁山县连续多年在省教育厅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2019年5月被教育部列为营养改善计划典型案例。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该县共有89.81万学生受益。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营养改善计划扩展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仅2018年,全市就落实营养改善补助资金1.04亿元。

    “百千万”送“春风”

    “一对一”助成长

    2017年6月,我市在全省首创聚焦贫困县学校、教师、学生需求的“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从市区中小学校和鲁山县、叶县的城镇学校中挑选100所学校、1000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10000名教育工作者和爱心志愿者,对鲁山县、叶县偏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校长、教育管理干部)、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解决学校(教师)教育管理理念落后、教育教学水平低的问题,助推贫困家庭子女快乐成长、立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