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县创建农民工“234”工作机制纪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在福建省德化县渐渐铺开,以陶瓷为龙头的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往城区聚集。
从那时起,德化县就开始探索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常态,以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多渠道开发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形成了“两服务、三提升、四保障”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农民工就业和生活质量,使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不断提高,为稳定和发展铺就了基石。
线下线上“两服务”打造就业直通车
“两服务”,就是一站式就业服务和“就业+创业”培训服务,目标直指农民工的民生前提——就业。
前不久,刚进城的许心愿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泉州市德化县人社局的“就业超市”找工作。工作人员根据他的职业技能情况推荐了美图铝业公司采购部门的岗位,经过面试,许心愿很快就入职了这家公司。
“就业超市”是德化县“线上+线下”一站式就业便民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用工服务,我们还利用电子显示屏、自助服务机、德化人力资源网及手机APP等平台,提供‘线对线’‘点对点’的精准对接。”德化县人社局副局长许全福说,在线下,人社部门通过深入用工单位调研,在村、社区和宝美、城东等主要工业园区建设“就业超市便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用工服务,实现了“月月有大型招聘、周周有用工活动、天天有就业服务”。
2019年以来,德化县已举办春季人才招聘会、泉州工艺美院专场招聘会、德化职校专场招聘会、精准扶贫招聘会,组织12家企业赴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展劳务对接活动,提供就业岗位3500多个,现场达成意向1200多人。
同时,德化县人社部门还抓好与“就业+创业”齐步走的培训服务工作,培养合格的劳动者;通过组建培训中心、鉴定站、民办培训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学生创客联盟等,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2018年以来,德化县共举办SYB创业培训7期,189人参训;组织160人参加初级育婴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参加免费培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等配套跟进服务。
维权工作“三提升”为农民工撑起“保护伞”
陈少斌原在德化县辖区内一家企业打工,由于企业拖欠工资,双方约定在德化县瓷都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以往,我们这些打工者要维权常常陷入两难——走诉讼途径既费时又耗力,而‘私了’又没有法律支撑和保障,往往还是劳动者吃亏。现在我们有了便捷的法律渠道,有了调解协议书的保障。”成功签订调解协议并经德化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确认后,陈少斌心里感到很踏实。
陈少斌的案例,是德化县提升部门协作合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受到侵害的得到救助,为农民工撑起了“保护伞”。
在德化县,凡是符合援助条件的农民工,都可以直接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获得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代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等免费服务。人社部门与法院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前保全、执行等工作衔接办法》,防止在发生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隐藏、转移、毁损证据和财产导致执行难的问题。
“在突发欠薪事件应急处置问题上,我们完善了县、乡两级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对因被拖欠工资陷入困境的农民工,启用应急周转金,解决农民工的生活困难。”德化县人社局副局长陈秋玉说,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根据案情需要,德化县组建处置劳动争议应急案件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公安、住建、市场监管、检察院、法院、总工会等六个部门中,各抽调一名业务精湛的干部在人社局全职办公,出现问题立即协调解决,让‘老大难’问题不再难住农民工兄弟。”
德化县在农民工利益保护上全方位想问题、费心思、下功夫。仲裁审查确认机制就是德化县在福建省人社系统率先推行的一项措施,核心内容是将劳动人事争议维权期限由60天缩短为10天,实现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快援、快调、快审、快结”。通过“流动仲裁庭”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乡镇、进社区、进工地服务,把仲裁庭开到“农民工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上门咨询、上门调解、上门仲裁”,打通劳动人事争议维权的“最后一公里”。
全面发展“四保障”增强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