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08-04 16:10 的文章

垃圾分类创业热潮兴起 可持续发展仍需政策助力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此外,北京、广州、深圳也正逐步加入到垃圾分类推进城市的队伍中来。而根据刚刚通过的固废处理法修订草案提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都要从2019年起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

  事实上,垃圾分类处理已在全社会倡导多年,但这一次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让人们感觉到“要动真格了”。垃圾分类做好了,不但造福民生,还能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券商研究指出,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市场需求规模将超千亿。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在垃圾分类处理这条赛道里,早已涌现了不少创业者,有的聚焦产业链前端的垃圾分类、回收,有的则专注于后期的垃圾处理,然而,这些创业项目大多发展得不温不火,原因何在?在此次垃圾分类强制性落地的过程中,产业链背后又能涌现哪些新的机会?资本在其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

  创业项目涌现

  实际经营堪忧

  整体来看,垃圾分类主要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四个环节。而与之相关的产业有垃圾分拣回收产业、固废产业、资源再生产业和环卫设施产业等。

  而在此前,在旧物回收、资源闲置再利用这些环节早已涌现出一批创业项目,如专注二手手机回收的“爱回收”、“闪回收”、“回收宝”,再生资源回收的“小黄狗”,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咸鱼”、“转转”等。

  今年这一波垃圾分类热又再次掀起相关环节的创业热潮。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当前的这些创业项目多集中于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前端,以上门代收垃圾小程序、App最为热门,他们多为轻资产的团队,聚焦社区垃圾分类方面的服务,比如教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主动上门收取垃圾等。而在后端的垃圾处理方面,早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也有许多企业在布局后端的技术处理领域。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6月17日至7月17日,全国一共新成立了8346家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处理”的企业。其中,最近一周垃圾分类公司注册数量有近200家,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

  再来看看这些垃圾分类相关的企业发展情况,且不说这一波热潮涌现出来的垃圾分类互联网平台,就从存在多年的垃圾分类处理相关企业来看,日子过得似乎并不是很好。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以深圳市为例,全市16家垃圾减量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相关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大、经营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的状态。

  “我们的垃圾小型处理技术很成熟,现在主要面向商用的特殊用户,比如大型商用游轮,可以给他们处理高附加值的垃圾,理论上完全可以用于处理生活垃圾,但是出于成本和商业化运作以及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复杂的因素,制约了我们的设备进入生活垃圾处理这个市场。”MAX-01智能垃圾处理器项目负责人姚姝表示,该项目由加拿大研发团队和姚姝的绿盈环保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目前全球有40多个用户在使用他们这套设备,在其他国家的舰艇和游轮应用上有大量成熟的案例,但在现阶段,在中国的推广受到了很多客观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由于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这套设备的运维需要高级技工,而这些人才在中国很稀缺。

  受资本关注

  商业模式仍不明朗

  在此之前,垃圾分类产业链条上的不少企业曾获得资本的关注。从去年全年来看,资本聚焦的多集中在二手回收领域。比如2018年2月,“闪回收”获得了1亿元A轮融资;2018年9月,“回收宝”获得了C1轮战略投资;2018年10月,“小黄狗”获得1.5亿元战略投资。紧接着,“我爱收”、“闲豆回收”、“收荒匠”等平台陆续获得大额融资。

  尽管获得资本支持,但最终能否真正跑出来还有待市场验证。“我们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关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领域了,也投了几个相关的项目。但这些项目目前还处于资金持续投入,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小规模运作和探索的阶段,即使是盈利也是微利的状态。”国中创投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马若鹏告诉记者,多年投资下来发现,这个行业本来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但门槛很高,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推动是很难促成其发展的,就以其投资的垃圾发电项目来说,技术成本很高,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和支持很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