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07-16 12:43 的文章

政策持续升级 国内在线教育资源向头部集中趋势愈加明显

  暑期是各大K12(基础教育)在线教育机构的“必争之地”。为了抢夺今年暑期的招生市场,业内人士透露,在线教育“三大金刚”学而思、猿辅导、作业帮每一天的广告投放平均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业内对于诞生千亿美元市值巨头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但在行业快速扩张的背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政策监管的压力都是巨头能否崛起的不确定因素。

  7月1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要求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对全国校外线上培训及机构的备案排查;2020年12月底前基本建立全国统一、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

  其中,对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时长安排、教师资格、信息安全等多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排查及日常监管要求。

  政策持续升级

  从去年开始,监管层就已经开始密集展开对教育企业的调研,并与若干大型教育机构进行了研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登记、收费、广告、反垄断等监管工作。

  针对该《意见》,国新办7月9日召开了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下一步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违规行为和做法,要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文件要求来执行,要规范。随之而来的就是上述《实施意见》的发布。《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公示外籍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面向境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培训内容和培训数据信息须留存1年以上,其中直播教学的影像须留存至少6个月等。

  此外,教育培训行业是目前市面上少数“先交钱后享受服务”的行业,且收费时长多以年计,监管政策的不断规范和细化无疑将对这类预收费项目产生影响。对此,《实施意见》要求,收取的预付资金总规模应当与服务能力相匹配,预付资金只能用于教育培训业务,不得用于其他投资,保障资金安全。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真格基金投资副总裁姜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线教育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政策监管层的持续压力。比如“主推一对一在线课程的企业,比较倚赖用户贡献的现金流。比如以往1万元的用户年付费,需要3000~4000元的投放成本,一旦规定只能一次性收取用户一个季度的钱,自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姜敏认为,规定之余还要看执行力度。假设有企业“钻空子”,隔一天再收一季度的费用,以此规避“一次性”的限制,是否算违规尚不明确。相较而言,参与暑期招生大战的多是在线大班课,这类项目由于用户规模较大,对于现金流的依赖、受到课时购买时长的监管的影响不如一对一课程那么明显。

  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教育行业年度策略》显示,监管持续升级,后续政策风向研判需重视监管层的定位和态度。从近期几次关键性政策的出台来看,本质上符合监管层对于各个教育细分领域的定位,而市场往往预期不足。

  千亿美元市值巨头诞生还要5年

  虽然监管趋严,但据姜敏观察,国内在线教育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确实可能成长出1~2家市值接近千亿美元的巨头公司。但他也表示,时间不会太快,至少还需要5年。

  以学而思(好未来)为例,其于2010年在纽交所上市,按照目前2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来计算,要在5年内翻5倍突破1000亿美元,必须每年增长40%左右才能实现。前瞻产业研究院在《2019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分析报告》中提出,2019年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以及企业市场推广等原因,未来几年,在线教育用户的规模将保持15%左右的速率持续增长,到2024年预计突破4亿人,总体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元。姜敏表示,整体来说,目前大部分在线教育企业尚未实现盈利,但在市场需求和资本的青睐下,现金流的表现基本为正。

  光大证券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教育行业跨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在线教育企业的收入增长迅速,远高于其他几类教育企业。截至2018年5月,在A股、港股、美股的教育行业公司中,在线教育的营收增速高达67.13%,领先线下培训(36.21%)、学校(34.86%)和教育信息化(28.08%)。但从净利润的增速来看,在线教育则垫底,-1.31%。

  K12在线大班课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