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从政策完备到实践创新
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的通知》,认定100个单位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凤凰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列其中。
近日,“中国·淮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会”在淮北市召开。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以及相关行业的专家齐聚淮北,共同搭建交流平台,共话乡村振兴,共谋淮北转型崛起之路,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意见建议。
三产融合:政策完备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文件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副巡视员许正斌表示,五年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经从一个政策语言、一个新鲜而抽象的概念,逐步成为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发展理念,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实践。
据统计,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业务收入达到14.9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深度融合,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乡村服务业创新发展,2018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
有专家认为,我国是东亚小农经济国家,人均耕地少,同欧美规模化农业没有可比性,要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益,根本途径就是通过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延伸,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许正斌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解释,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4.0版。“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即1.0版;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农产品过剩,当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特点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即2.0版;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实现产销一体化的阶段,即3.0版;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4.0版,比简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更加丰富。”
许正斌表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立足农业农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作为依托,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点,通过更加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和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超越简单的市场交换或商品交换关系,相互之间形成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实现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为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各部门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创新创业等给予政策支持。按照支持的领域和方向,许正斌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以金融政策为例,许正斌表示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如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工作等。二是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如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等。三是支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四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底印发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债券专项发行指引》,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实践:示范园已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三产融合政策已经相对完备,那么在实践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