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06-30 15:18 的文章

完善医保支持政策 社会办医迎来多个利好政策支持

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缺,民营医院患者不足,床位空置率高,长期以来备受诟病。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扭转。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简化准入审批服务,加大用地、税收优惠,完善医保支持政策……社会办医近日持续迎来中央部门多个利好政策助推。

不过,业内认为,社会办医仍遭遇“成长烦恼”——多而不强。人才短缺、管理不规范、过度医疗甚至欺诈骗保,一度让社会办医失去公信力。社会办医迈向良性发展还需要迈过多道坎,政策支持加快落地之外,行业自律和环境净化仍要加强。

社会办医利好频频释放

近段时间特别是近一个多月,社会办医频频迎来利好。

5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会议确定了包括拓展社会办医空间,加大用地、税收等政策支持,支持社会办医与公办医疗机构合作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医疗监管等一揽子举措。

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鼓励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等参与和适度竞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清理歧视性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对待并给予扶持。

6月12日,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简化准入审批服务、完善医疗保险支持政策等6方面,提出22项具体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到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等。

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在6月12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社会办医是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主要提供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比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复、护理、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为社会办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一些紧缺专业领域,像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眼科、医疗美容等,社会办医也大有可为。一些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像医学检验、血液透析、医学影像等等,也是社会办医可以重点布局的领域。”王贺胜说。

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高级咨询师张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鼓励社会办医也给医养结合带来更大的扩展空间。比如,政府“支持向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购买服务”,未来在养老社区内嵌套基层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并获取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的支持,类似这样的模式将会愈发受到青睐。“在医养结合领域,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和急性后期康复将逐渐成为社会办医的发力方向。”

社会办医遭遇“成长烦恼”

我国社会办医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到45.9万个,占比46%;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比63.5%。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2018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5.3亿人次,仅占诊疗人次总数的14.8%,绝大部分诊疗仍发生在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上,民营医院只有6成,公立医院却高达9成。

“我国的社会办医起步晚、底子薄,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公立医院相比,在服务能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王贺胜说。

在张良看来,相对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在人才端的竞争力薄弱,多以执业环境和收入作为卖点,在人才后续培育、科研平台赋能等方面,民营医院的吸引力远远不够。此外,一些民营医院甚至因为虚假医疗等问题一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办医整体的公信力。

支付问题是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障碍。2015年到2018年间,医保定点的非公立定点医疗机构从3.1万家增加到6.2万家,数量翻了一番。到2018年底,全国共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19.35万家,其中非公立定点医疗机构6.2万家,占比32.1%。

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在基础医疗保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社会办医的重要收益来源。但是,“就目前而言,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享受医保政策上,特别是在申请医保资格、支付比例、总额控制等方面还未享受‘同等待遇’。”张良告诉记者,社会办医未来必须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服务,这种服务的费用——特别是医保报销范围外的费用,如何能够被市场(患者)所接受,将成为民营医院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