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件政策出招,上海如何成为“双循环”战略
原标题:100多件政策出招,上海如何成为“双循环”战略链接
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应对变局,上海如何开辟新局,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市发改委获悉,自2月7日率先发布《关于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抗疫惠企“28条”)以来,上海已累计出台实施“六稳”和“六保”相关政策文件100余件,包括扩大投资“20条”、新基建“35条”、在线新经济发展“23条”、稳外贸“11条”、利用外资“24条”、促消费“12条”等。
这100多项政策,正在推动上海的投资、消费等数据回升,也在推动上海产业能级、开放能级的不断提升。
新基建带动固投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5%,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
与之相比,全国今年1~6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投资85011亿元,下降8.3%,降幅收窄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88296亿元,下降1.0%,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
发挥投资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上海有自己的优势和考虑。
5月7日,上海发布上海版新基建“35条”(《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目标是到2022年底,推动上海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
上海版新基建选择了自己的四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针对这四大重点领域,上海初步梳理排摸了2020~2022年要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这其中,主要的投资将集中在“新网络”、“新平台”建设上,具体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5G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上海具备较好的5G发展条件。目前,上海拥有紫光展锐、华为海思、中兴上海研发中心、诺基亚贝尔、昌硕科技等重点企业,几乎覆盖了5G基带芯片、通信设备、通信终端等通信制造全产业链。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2万个,5G室内小站2.2万个。
接下来,上海将编制新一轮5G建设行动计划,3年内新建3.4万个5G基站,加快5G独立组网(SA)建设,率先建成SA核心网。
6月5日,上海市经信委还发布了《支持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用能指标的通知》,公布了支持用能的12个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名单,共支持机架数3.6万个,并要求确保在2021年6月底前投产运行。
在“新平台”建设中,数据中心的地位特殊,被认为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也是数据、计算、网络的基石。目前,上海的数据中心规模“国内领先”,利用率、服务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明年一季度前,上海全市将新增6万机架供给,直接投资约120亿元,带动投资超过380亿元。
6万机架的用能释放,也发出了上海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据测算,数据中心对产业支撑的溢出带动效益明显,单位机架间接产出是直接产出的近20倍。
首创节庆活动促消费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19年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是57.8%,是增长的第一引擎。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目前供给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我国各行业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运营,但消费相对复苏乏力,促消费任务仍然艰巨。
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如何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打通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海的选择,是首创一个大规模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5月4日晚,“五五购物节”正式启动,时间横跨5月、6月。
成绩单显示,首届“五五购物节”参与商家线上超过52万家、线下超过10万家,举办重点活动170余项、特色活动1000余项。购物节期间,上海全市线下实物消费总额2846亿元,环比增长11.6%,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全市网络零售额达2551亿元,同比增长23.5%。
市场需求的有效恢复带动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障了市场主体稳定运行。支付宝数据显示,上海全市近26万家小店营收同比实现正增长;5月份全市批发零售业新增注册企业12784家,同比增长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