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7-21 12:51 的文章

【2020遴选政策理论】中国教育发展70年回溯与展望(中)

  【2020遴选政策理论】中国教育发展70年回溯与展望(中)由北京公遴选考试网提供:更多关于中央遴选,北京遴选,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北京公遴选考试网/中央公遴选考试网!或关注北京华图微信公众号(bjhuatu),公遴选培训咨询电话:400-010-1568。

  二、重大教育政策的内生平衡与转型升级

  70年来,中国教育历经曲折仍能取得上述辉煌成果,最为重大而直接的动力,来自于教育政策所起到的指导作用。纵观70年来的中国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从服务国家政治的工具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第二次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到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培养全面完整的人;第三次是从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促进经济发展,转到提升中华民族素质以实现民族复兴。三次转变,反映了对教育功能、目的、使命的基本认识逐步深化。这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

  (一)教育公共政策选择:从机会公平到质量公平

  1.受教育机会公平的政策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向工农开门,积极开展工农教育。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青年开门。创办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培养建设人才。大办工人补习教育。为便利工农群众子女入学,各级政府特别注意在工业城市、工矿区和农村中学增办学校,并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据1954年统计,在全国小学中,工农成分的学生已占82%,在普通中学生中,工农成分的学生已占60%以上。1953年高校出身于工农成分的新生已占新生总数的27.39%。

  这种教育突出保障工农子女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符合当时劳苦大众受教育水平低的现实,对教育服务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的学校系统在新的政治经济的基础上,以法令的形式明确建立起来,标志着人民教育走上了有计划有系统的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由此,国家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大战略决策、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多方举措,来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这对青少年儿童来说,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以法令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下来。

  2.对质量公平的追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相互交织,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格局。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就需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具体到教育现实,就是要平衡城乡教育、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缩小差距。加强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继续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资源投入和政策上加以倾斜。

  (二)教育发展战略:从“优先发展”到“奠基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确立了教育作为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地位,也使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可见,党的十三大把教育事业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战略重点,到1980年代经济战略的首要位置,再到1990年代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由经济战略逐步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先导性、全局性战略;由人力资源开发、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步上升为社会繁荣、文化进步、民生改善、民族振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进步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