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5-19 20:07 的文章

[昌南漫话]政策制定不能只是看起来很美

  近日,某领导想帮其一位想从事农业的朋友咨询农业产业项目上的一些政策,我一时竟不怎么回答。事实上,区县一级的确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制定了“十条”相当有吸引力的政策,但关键在政策的兑付、落实和执行上,几乎等同于“空中楼阁”。例如:对于农民成立的规模化合作社,实施的规模化种植等本身是有政策给予资金奖励和扶持的,关键是上级主管部门却要求合作社按照政府实施项目进行招投标,亦或是要求其按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申报、请示、验收……更有甚者作为基层大力扶持的经营主体在按照政府招投标项目落实后申请相关政策都难于上青天,可想而知普通百姓看到这样的政策,无异于是只能当那只看到葡萄却吃不到葡萄的“蜗牛”了。

 

  政策虽好,却与“我”无缘。这就是一些地方的政策看上去“高大上”却仍“无人问津”,一方面可能部门与部门之间制定的政策相互排斥互相打架,比如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就要求合作社等要修建设施设备基地但是国土政策却要求不能改变土地性质不能搭建设备房等;另一方面政策制定的部门缺乏调研和对基层情况的全盘了解,制定出来的政策不接地气,难以被群众接受,比如一些地方要求农村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是博士、海归,便可以享受人才激励补贴,这对于很多经营主体而言都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更重要的还在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人员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导致群众根本不愿意去要“政策”,究其根本就在于群众知道这些政策不过是领导干部做的“锦绣文章”,归根结底这样的“政策”是用来给上级领导看的,而不是给“群众”用的,既然求而不得还不如“视而不见”当作根本没有这样的政策存在。

 

  要让政策不仅仅是看起来给力,还要用起来“得力”,就需要政策的制定者们能够强作风强担当,多到基层去调研,多听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而不是拍脑瓜子做决定、自以为是写政策。通过调研既能从听取群众意见中凝聚出智慧制定出“接地气”的政策,更能够从基层干部的讲解中了解到更全面的政策因素得到更多启发避免政策与政策“打架”。同时,需要不断夯实干部的作风,只有实干担当的作风下才能够有推动政策起飞的“风帆”,政策不应是群众求来的而是应该由我们的领导干部送到群众手中的。要便群众主动为干部主动,只要群众符合政策扶持、奖励的,就应该多跑路将政策红利送到群众中去,只有政策真正落地开花,政策才不是“一纸空文”,才不会因“徒有其表”而被群众受诟病。我想,前不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是一场及时雨,让那些不作为懒作为的领导干部“洗洗澡”“醒醒神”,为政策得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为群众创业提供新保障,这不仅仅是对干部的警醒令,更是群众的贴心符、幸福音。(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