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调整境外人员入境隔离政策
原标题:北京调整境外人员入境隔离政策
来自疫情严重地区者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均需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14天
昨日(3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明确,北京调整境外人员入境隔离政策,凡是从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疫情严重国家经北京口岸入境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均需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14天。
陈蓓指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呈现扩散态势,部分国家疫情发展很快,形势颇为严峻。一些海外留学生、务工人员回国意愿比较强烈。近几天,仅在伊朗的中国留学生从北京口岸回国的就有20余人。北京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入境口岸之一,防范疫情输入风险的压力很大。为此,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紧锣密鼓地研究应对方案,加强力量统筹,开展工作调度,应对境外疫情风险输入的工作全面有序铺开。
陈蓓指出,首先本市已经建立了口岸联防联控机制,组织民航局、海关、公安、卫健、外事、边检、机场等部门联勤联动,统筹做好信息通报、身份登记、健康监测、应急处理等工作。同时加强信息获知,通过驻外使领馆,提前了解伊朗等疫情严重国家留学生、务工人员的回国意愿,“我们将采取一批次一方案、一人一方案,确保有针对性的应对。这几天陆续就有从伊朗回国的相关留学人员,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及时启动了工作预案,加强工作的对接,这部分留学人员已经全部得到了迅速妥善的处置。”陈蓓说。
其次,全面加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严格落实入境人员《健康申报卡》填报,实现全员、全项、电子化、可共享。陈蓓强调,本市将对境外入境人员严格落实隔离观察措施。据介绍,此前,本市对于过去14天内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停留,经北京口岸入境的人员,免除居家观察14天的要求,“现在,根据境外疫情变化,我们要对前期政策作出调整,凡是从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疫情严重国家经北京口岸入境的,如果是中转去外地的,严格按当地规定做好防疫工作;如果目的地是北京的,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实行隔离观察。在北京有固定居所的,纳入社区防控体系,居家隔离观察14天;在京无固定居所的,安排在指定宾馆集中医学观察14天。”陈蓓说。
此外,本市对到达北京的航班加强始发地健康安全提示,提醒乘机人员、乘务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加大途中体温检测频次。如果在途中出现体温异常情况的,开启相对独立的空间,保证相对隔离。
陈蓓表示,对在京的外国人将一视同仁,将统一按照北京的防疫要求,落实做好健康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我们既要依法依规,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加强健康管理,又要讲求政策方法,体现尊重、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疫情风险。”
文/本报记者 解丽 武文娟
发布
昨日无新发病例 但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增加
北京市疾控中心昨天发布,3月2日,北京市无新冠肺炎新发病例,无确诊病例活动过的小区或场所。
市疾控中心提醒,目前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增加,丝毫不能松懈大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减少接触仍是每个人的重点注意事项。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重点
本市将外籍人士纳入社区健康管理体系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强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介绍,为做好外籍人士返京后的疫情防控工作,降低因境外输入引发社区传播的风险,近期,本市加强了入境健康管理,出台了外籍人士居住密集的社区(村)疫情防控的有关措施。其中,本市将外籍人士纳入社区健康管理体系。
他提到,返京外籍人士进入小区时需进行登记,填写基本信息、报告健康状况、了解防控政策。居家观察的外籍人士每天通过微信、电话或短信等方式报告体温检测情况。如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要及时前往发热门诊进行诊疗排查。如出现确诊、疑似或密切接触者,将按既有医学程序处置。外籍人士在小区内有聚集性行为的,社区(村)工作人员要予以提醒和劝导,告知疫情传播风险。
社区(村)要结合小区外籍人士情况,制作相应语种版本的疫情预防和就诊手册、宣传海报、公开信等,通过上门发放、网络推送等方式,使外籍人士能够及时知晓。外籍人士人数较多且居住相对密集的地区,开通外语热线服务电话,受理外籍人士咨询,做好政策解答和心理疏导。本着自愿原则,社区可招募具备条件的外籍人士做志愿者,加强外籍人士与社区、物业、居民的沟通,共同做好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