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2-01 03:41 的文章

哪个行业最难逃35岁危机?

  第一财经旗下数据研究型新媒体,用大数据解读消费社会和商业图景,连接数据、机构和人群。

  前两周播出的《明星大侦探—MGQ时尚风云》中,节目组设计了一个与中年危机相关的案件:

  撒贝宁在这期节目中饰演一位40岁“上有老,下有狗”的杂志社时装编辑,虽然月入12w,但是每个月刨去房贷、车贷、儿子补习班费用、父母医疗保健费用以及各种家庭开支后,只能剩下1块钱。被主编无理辞退后,他由于年龄过大而迟迟找不到新工作,在家庭经济重担的支配下,对老板心生杀机……

  节目中的设定确实有些夸张,但剧本却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绪。2019年“太南了”的一系列感叹中,充满了中年职场人的辛酸与苦涩。

  微博上#35岁以上职场人去了哪儿#、#35岁定律#等话题屡屡冲上热搜,随便就能收获近亿的阅读量,知乎、朋友圈、头条……到处充斥着怎么应对35岁危机的回答和文章,“35岁危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专有名词。

  (图片说明:百度百科收录的“35岁危机”词条)

  这让还未到35岁的DT君,内心多少有些焦虑:35岁的职场人就业真有这么难吗?他们都面临着怎样的中年危机?难道除了卖保险,真的就无处可去了吗?

  DT财经联合智联招聘共同做了个小研究,通过招聘方与应聘者的数据,来看看35岁职场人真实的生存情况。

  1、35岁真的很难吗?

  首先,我们想知道,35岁真的面临一个更残酷的世界吗? 、

  从人口结构的大盘面粗略判断,当代中年所面临的竞争,其实并不如他们的前辈或后辈那样激烈。

  根据2010年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19年我国34-43岁的中年人口数量为1.98亿,而44-53岁人口数量为2.42亿,24-33岁人口数量为2.27亿。

  也就是说,不管是曾经的,还是未来的中年人,都比现在叫嚷着中年危机的劳动力数量旺盛不少,而他们所面临的,可并不是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既然如此,为什么35岁危机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呢?

  招聘方对岗位需求的描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职场的变幻风向。

  从招聘需求来看,2019年第三季度所有的招聘岗位中,只有5%明确要求求职者的年龄低于35岁。

  这个看起来并不高的比例,可能并不能完全说明市场的真实需求情况,毕竟从大家的日常吐槽和我们的小范围调研来看,许多公司对年龄的苛刻要求很多时候秉持着只干不说的原则,并不会明晃晃地写在岗位简介里。

  但我们注意到一个变化趋势,明确要求求职者35岁以下的岗位比例,与两年前相比上涨了2个百分点,涨幅其实挺大的(60%)。这事实上表明,35岁职场人面临的境遇,确实是比两年前更难了些。

  以这5%要求35岁以下的招聘职位作为研究样本,我们大致研究了下不同地方对中年职场人的友好度。

  在各类企业中,要求35岁以下的职位比例最高的是国企,而民营公司在岗位要求中对35岁的求职者其实相对温和。

  而从公司规模来看,规模越大的公司,要求35岁以下的职位比例就越高。10000人以上的超大公司在2017年就已超过6%;500-999人肩部大公司在两年前的比例还仅有2.1%,但两年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至6%。

  2、哪些行业更看重35岁的年龄线

  要求35岁以下的职位比例越来越高,其实与就业大环境和新兴行业的发展有关。

  Linda在一家大数据创业公司做HR,她告诉DT君:“这两年在招人的时候确实会优先选择35岁以下,甚至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尤其是18年的裁员潮过后,大家其实都不好过。一般达到35岁的职场人在公司都担任比较重要的职务,而我们大数据属于新兴行业,公司的业务变化很快,在探索阶段并不需要那么多指挥官,我们更需要富有创造力、行动力强听指挥的战士。”

  Linda的话意味着,是否能在35岁前找到一家托付终身的企业至关重要。

  可是,在35岁就找到能够让自己奋斗一生的公司,就和20岁就找到长相厮守的老伴一样不靠谱。这时候,选对行业很关键。

  DT君整理了2019年招聘需求中要求35岁以下职位比例最高和最低的行业。

  我们发现,在众多行业中,银行、外包服务、中介服务、保险和通信行业对年龄的限制最大。也就是说,这些行业中有相对更多的岗位只需要年轻力壮的劳动力。

  但也有计算机行业、检验检测、IT服务、学术科研和教育培训等行业,在招聘需求中对35岁以上的职场人相对比较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