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1-18 14:56 的文章

依法规范债务催收行业

  依法规范债务催收行业
  央行拟出台新规禁止暴力催收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 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央行于近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随着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普通人借款的范围更广、途径更多,使得债务催收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 规范债务催收行业,需要针对催收机构的资质、催收流程、后续评价等建立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要划出红线,明确处罚措施。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外,还应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框架,包括明确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  

  □ 本报记者  杜 晓

  □ 本报实习生 杨美杰

  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央行于近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1月25日。

  《征求意见稿》拟规定,金融机构向金融消费者催收债务,不得采取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不得损害金融消费者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追讨债务的,应当在书面协议中明确禁止受托人使用前款中的追讨方式,并对受托人的催收行为进行监督。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也快速扩大,随之产生的第三方追讨债务问题也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债务催收问题不少

  暴力催收涉嫌违法

  近日,有用户在某知名网站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投诉称,某银行信用卡逾期后遭到第三方催收人员的骚扰。当天,两个自称经某银行授权的人员直接上门催收,在小区楼道大声喧哗。该用户拒绝开门后,其中一人举着手机录像,说该用户拒绝和谈、态度恶劣。

  该用户认为,自己欠的是银行的钱,银行并未告知他授权第三方催收,何况银行有什么权力授权?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有用户投诉某贷款公司称,“不断对我无间断进行电话骚扰催收”“把个人隐私资料给其他催收公司”“App更是霸王条款,不同意读取通讯录或个人隐私资料不让使用”。

  有用户投诉某大型网络平台消费贷款称:“本人在某某平台分期借款,本期应还款金额4114.89元,因工资未能及时发放,导致逾期三天。多次与某某平台协商还款计划无果,直接找催收加我微信,恐吓我还要暴力催收”。

  根据央行发布的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全国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6.99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4.1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9.16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4%,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随着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普通人借款的范围更广、途径更多,使得债务催收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法制日报》记者以“催收”为关键词在某大型信用查询网站搜索,发现有不少公司提供此项服务。与此同时,暴力催收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2019年10月21日,港股上市公司51信用卡在杭州的办公地点被警方突击调查。当天晚上,杭州警方发布通报称,51信用卡被突击调查原因在于,其委托的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

  51信用卡创始人在个人微博上就51信用卡被查发声并致歉,称“因为我们管理上的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

  从近年来破获的相关案件来看,暴力催收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

  2019年3月28日,海口中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赵建灏等18人涉黑案。据了解,该组织主要成员稳定、分工明确、层级分明,以开设小额贷款公司为掩饰,以贷养黑,以黑护贷,通过“套路贷”+“地下执法队”的模式,以非法放贷、暴力催收和接受雇佣帮助他人催收执行账款方式敛财,有组织地实施多起抢劫、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活动,涉案金额达2.47亿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