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5-31 01:03 的文章

记阳泉籍在外优秀人才董军

记阳泉籍在外优秀人才董军

  提起董军,国内肿瘤行业的医生对他都不会陌生,他是国内肿瘤医治方面的专家,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154篇,主编胶质瘤专著一部,经他确诊、治疗的肿瘤病例数不胜数。他不仅诊疗技术精湛,更兼有师者风范——谦和、严谨、乐于分享,为临床培养了一大批肿瘤方面的人才。

  1971年7月出生于我市的董军,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二十载,董军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一流的医术医德,诠释了一名神经外科主任的职责与使命。

  刻苦钻研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胶质瘤专家协作组成员、中国神经肿瘤杂志编委、美国神经肿瘤协会会员、美国神经内镜协会国际会员……一个个学术兼职头衔的背后,来源于业内人士对董军学术成就的认可,更彰显了他一直以来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决心。

  1989年,从阳泉一中毕业的董军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开始了自己的求学路。在那7年里,他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临床实践当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功底扎实,且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但董军对此仍不满足,“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这是董军经常鼓励自己的一句话。1996年,董军如愿来到苏州医学院神经外科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钻研更为高深的医学学术。在学习期间,董军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脑胶质瘤。1999年,董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入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

  在随后的20年里,董军更加系统地钻研脑胶质瘤领域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整合多学科建立苏州大学胶质瘤干细胞研究团队,并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病院神经外科学习颅底外科,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作为访问学者从事胶质瘤相关研究,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神经内镜手术、德国卡塞尔医院学习颅底脊柱手术。其间,董军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973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各一项),其他项目4项。立足于人脑胶质瘤单抗靶向诊治及胶质瘤干细胞重塑肿瘤机制中的关键问题,首先提出靶向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的实验结果可用于难治性高度耐药性胶质瘤临床治疗,并制定了难治性胶质瘤化疗新方案,连续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向全国推广。与国内和国际神经肿瘤领域的专家广泛合作,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胶质瘤分子分型及诊疗国家标准制定,是中国胶质瘤专家协作组核心成员和创建者之一,较早开展神经内镜锁孔微创手术及脑脊髓肿瘤显微手术,2015年获得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

  责任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董军凭借精湛的技艺无数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负责的态度让他全面掌握每位患者病情及时开展治疗,朴实的话语让每位患者及其家属都对他倍感亲切。

  从业20年来,董军将患者渴望生存和医疗的人性化紧密结合。不管每天有多少台手术,他都把每一台手术当成今天唯一的一台手术,认认真真做好每一步,力求精益求精。不管每天有多少患者前来问诊,董军都会为患者细致检查,不厌其烦地回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类询问,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称赞。“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每一位患者,这是医生的职责和使命。”董军说。

  2018年6月,曾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胶质瘤患者叶成芳为了表示对主治大夫董军的感谢,特地写下一篇题为《术后五年随访,关怀胜如亲人》文章。文章中介绍,2013年8月22日,叶成芳拿着脑部磁共振的结果找到了神经外科的董军问诊,她很不幸被告知左脑有钙化灶,需要马上住院手术。听了董军对片子的分析后,叶成芳的心悬了起来。

  住院期间,董军和其他医生十分关心叶成芳的病情、心态和生活情况,尽力消除其紧张感。叶成芳在文中写道:“看得出来他(董军)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资深医生、博士生导师,对患者也是关爱有加,他说会在不伤害脑组织的情况下将肿瘤切得干净一点。看到这么好的医生团队,我对这个手术更是信心满满。”

  在与叶成芳商讨治疗方案时,董军充分考虑其没有医保的实际,决定在“修补脑壳”环节,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进口材质,以降低手术费用,这让叶成芳十分感动。2013年8月27日,手术历时7个小时顺利结束。术后病理报告确诊为星形细胞瘤Ⅱ级,由于叶成芳尚年轻,董军建议她先不做放化疗,只是定期随访。2013年9月7日,叶成芳出院时,董军还特地叮嘱不舒服要及时联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