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8-09 14:27 的文章

湾区论坛大伽纵论,“很多行业,华为式的企业在成长”

  南都周刊记者邹高翔 实习生蒋敏玉报道

今天,以“创新驱动 开放引领”为主题的2019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由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与会专家和业界大伽为大湾区发展建言献策,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湾区论坛大伽纵论,“很多行业,华为式的企业在成长”

刘世锦作主题演讲

刘世锦:大学与商业中心要有一个马拉松的距离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区之一,何处着手,如何发展,广东建设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也给其他地区起到借鉴作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经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世锦在演讲中强调,“广东要主动上位,主动变革、适应。”面对新环境,应对新困难,广东更应承担先行示范历史使命,走在全国的前列。

如何实现更好发展?找到自己的核心定位才是关键所在。而今,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保证发展重心不偏离,坚持“创新+制造”的历史定位,才能定得住,立得好。现在说到发展,很容易就被金融、房地产的诱惑拉过去。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金融和房地产当然要搞,但它们一定要要为创新和制造服务。

刘世锦说:“我注意到最近很多行业,华为式的企业正在成长。”“幸运的是我们有华为,但是不幸运的是我们好像只有一个华为”,对这一说法,他认为已经在改变,美国硅谷的产品,配套解决不了,到深圳华强北解决了。所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有全世界最具有竞争力、最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这是发展的良好基础。

创新需要人才,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也无法脱离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建起容易,大师教育难成,刘世锦建议,“大学与商业中心要有一个马拉松的距离,能够放下一个安静的书桌。”大湾区最大的短板是大学教育与基础研究,这个短板我们必须要补上,否则创新没有持续的动力。

除了教育,资源平衡、绿色发展也是广东建设应该把握的重点所在。“大都市圈里的这些农村是最有理由、最有条件来振兴的。”如今,城乡共建、绿色发展都已成为大的趋势,广东更应迈大步,敢为先,寻找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方式,为全国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

湾区论坛大伽纵论,“很多行业,华为式的企业在成长”

霍建国作主题演讲

霍建国:让不同所有制企业都享受公平待遇

如今,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粤港澳大湾区更应把握国际形势新动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鼓励广东要保持政策定力,珍惜发展环境,在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强的功能。

同时,还要处理好政府功能和市场配置、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要提高效率,更要保障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合法权益,让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能够享受公平待遇”。

湾区论坛大伽纵论,“很多行业,华为式的企业在成长”

王珺作主题演讲

王珺:降低湾区内部协调成本

从宏观布局来看,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在明确核心定位,认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建构整体框架,而从微观建设上来看,如何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也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对此,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在发言中强调,有效推进规划落实,通俗来讲就是协调成本的问题,即在“一国两制”的基础框架下达成区域共识。降低协调成本,需要我们“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五指聚拢形成拳头重点突破。”

为了更好的解释切入点的选择问题,王珺以当下热门的5G商用问题为例,无论是港澳地区还是珠三角地区,都面临着新一轮信息技术、信息革命的推广,大家同步进行也需要有新的标准进行协调。“比如说广东准备建9000个新的基站,新的港口、机场的协调,特别是道路桥梁的协调,这些方面的协调就是从小切口入口。”

湾区论坛大伽纵论,“很多行业,华为式的企业在成长”

圆桌讨论

除了三位专家的主题演讲,来自大湾区的五位人士围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担当”主题,开展圆桌讨论,分别是: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全国政协委员、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龚永德,前海香港商会会长、施文律师行主管合伙人林新强,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