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保险行业面临“三高一低”发展痛点
传统保险业仍存在“综合成本率偏高,欺诈比例高,代理人流失率高和低频交易”等“三高一低”发展痛点,《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中分析了当前保险行业中面临的如上痛点。
“三高一低”痛点分析
针对传统保险业“三高一低”的发展痛点,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保险学院院长助理王国军向记者分析,首先,综合成本率偏高确实是中国保险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比其他发达国家要高至少10%,这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利。本身买保险就是‘千家万户保一家’,‘众人拾柴火焰高’,保险首要功能就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如果管理费用过松,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对此,应该开源节流,开源即加强投资,有好的团队,好的投资策略,好的资产组合,来提高保险公司投资水平。节流即保险公司应该尽量省钱,当然省钱不会在消费者中省,公司管理费用过高,应该从这方面省,包括高管收入需要向国际化看齐,有的公司亏损,但是管理层的收入特别高,这是不应该的,管理层的收入要严格和其业绩挂钩。”综合成本率过高的问题涉及浪费,也涉及管理方面的不科学。
第二,对于欺诈比例高的问题,有些欺诈是很明显的,但有些是隐藏的。我国保险欺诈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可能更严重一些,每年有大量的保险金欺诈案例发生,会受到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中国保监会于2018年2月11日印发了《反保险欺诈指引》。而在反保险欺诈这方面,国际上有一套程序和做法,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专门有反保险欺诈的机构,用高科技的手段与整个行业共同反保险欺诈;再比如抽查制度,如果觉得哪个赔案有问题,会做专门的调查,严厉处罚,杀一儆百,让保险欺诈消失在萌芽状态。而我国在保险行业层面或政府层面还没有反保险欺诈的专业机构。
传统保险业仍存在“综合成本率偏高,欺诈比例高,代理人流失率高和低频交易”等“三高一低”发展痛点,《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中分析了当前保险行业中面临的如上痛点。
另外,一些保险公司在用户理赔的时候会进行有罪推定,严格审查,一些关卡类似于刁难,美其名曰防止欺诈,但实际上是得罪客户的,用户理赔应该是无罪推定,再去调查。王国军认为,反保险欺诈的制度应该进行一个新的整合。
第三,代理人流失率高是制度问题,这是中国保险行业这么多年来,尤其是寿险销售的一大顽疾,“这种制度属于自我膨胀、自我扩张的一种机制,取消代理人考试之后,代理人很快从300多万到800多万,门槛提高不了,大多代理人既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足够的营销能力”。王国军表示,打破人海战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要做的过程。
第四,低频交易这个问题是很正常的,“更严重的问题应该是营销制度,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有好的思路、想法,但整个行业很难执行和落地”。
此外,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还对记者称,中国保险业面临诸多矛盾,包括市场供给与社会经济需求,市场潜力挖掘不够与结构失衡,新业务增长与风险防范机制不匹配,保险产品创新与资本市场不稳定,规模扩张与效益提高,渠道创新与现行规章,交强险的公益化与市场化,业务国际化与监管方式,行业发展迅速与行业自律滞后,业务发展迅速与公司治理结构,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不匹配等。
保险科技的具体应用
面对保险行业的诸多发展难点,银保监会一直在大力支持与推动保险科技的发展。目前来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领域在保险业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传统保险业仍存在“综合成本率偏高,欺诈比例高,代理人流失率高和低频交易”等“三高一低”发展痛点,《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中分析了当前保险行业中面临的如上痛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保险业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于从保险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用户投保、核保、核赔到用户服务的保险全价值链中,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使保险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致力于将这些前沿技术深度应用,改造保险价值链,逐步形成了产品设计定制化、定价动态化、销售场景化、理赔自动化的优势,并围绕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汽车、航旅等生态领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风险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