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电力物联网:用最低的成本 做最好的融合 实现“行业增值”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面对国际能源转型和发展的新趋势,包括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和供给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集中式大规模能源供给逐步让位于分布式能源供给等;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能源消费的多元性、多变性,对能源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如何发展与未来数字社会、智能社会相匹配的能源动力系统,成为世界能源革命的主要研究课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 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ID:CEO_ER 作者:李勇 郭珺 李然)
在不久前结束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19年年中工作会上,再次明确要扎实推进“三型两网、世界一流”建设,公司提出加快突破泛在电力物联网重点任务。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提出,恰恰顺应了国际发展潮流和新时代能源基础性变革的需要,以电力作为链接万物的基本媒介之一,通过与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的结合,打通用能与供能环节,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效的方式,极大降低社会的运转成本,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这不仅是一场理念革命,还是一场能源技术革命、管理体制革命,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创造和引领。
在实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行业互融、行业增值的过程中,集中内外部资源、撬动和整合外部资源、共同精准发力非常重要。
如何实现“内部互联”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首先要建立在摸清自家家底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看,充分集成于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力本身的有机链接,实现电网原有和新增基础设施及其所在环境信息的识别、感知、互联和控制,从而能够实现电力信息传感设备与通信信息资源结合,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建立传统电力通道所有环节信息化和数字化体系,推动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包括着力构建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以及能源双向(相对传统单向流动)流动实时动态监测的全息互联网。
通过实现“内部互联”,不仅要解决设施链接并实现电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深度学习和智慧管理,即“一张网”。所有设施信息(包括其电力设施运行状态、电流实时传送和配送等)动态链接,一目了然,将极大降低电网的人工维修成本、电网监测成本、调度成本,增加及时响应能力,更好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柔韧性。当然,这个内部互联还涉及到“数据融通”的问题,即创新性设计不同设备转换的“解码”,形成一种“语言”。
内部互联,基本上是电力系统自身内部的优化调整问题,内部可控,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相对容易实现。这一步,也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实现的第一层价值。
如何实现“外部互通”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与所有“涉能”设备的无缝链接,最大化地实现电力的价值。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电网与所有供能和耗能设施/设备的“互通”,即信息的链接和传输、反馈,形成一个“闭环”,从而真正形成一个具有无限价值的可挖掘、可分析、可集成的数据库。这些数据的形成和获取,将成为泛在电力物联网进行设施或设备优化最基本的依据,同时也为泛在电力物联网进行大范围、全领域进行优化和重新架构提供了可能。
“外部互通”既涉及亿万普通消费者和生产者,也涉及相当数量的电力生产商以及用能设备制造商;既有工业部门、农业部门,还有商业部门等。单靠电力部门推动实现“互通”,巨大成本既难以承受,时间又难以保证。因此,对于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切入方式。
对于现有的普通电力用户而言,电力部门通过智能电表可以获得消费者的用电总量以及用电的时间分布和用量数据,而对于具体的各个用能设备的耗能情况以及用电行为则难以掌握。由此,电力部门需要与用电设备供应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设置信息分享式的智能模块和传感器分享数据信息。设备供应商可以获得其设备运行状态的相关数据,用以改进其设备性能或者设备升级换代的基本数据依据,实现产品升级迭代,而电力部门则获得消费者消费行为数据,用来调整电力等资源配置。
由于涉及不同的群体,“外部互通”实现的难度和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而具体实现方式将对未来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分享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显然,这一步对于泛在电力物联网极为重要,决定着能否真正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这个阶段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真正实现的第二层价值,也是终极价值。
如何实现“行业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