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航空,墨迹天气B端行业版图又下一城
在大气中飞行的民航客机时刻受到天气系统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机场航空飞行延误中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占比41%,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估计多达10亿美元以上。近日墨迹天气与春秋航空达成合作,墨迹天气成为国内首家为航空领域提供气象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在航空领域,天气与巨额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航空公司对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加苛刻,而墨迹天气正是为数不多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之一。
对墨迹天气来说,被春秋航空认可并采用其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代表着墨迹天气今后可以向气象商业市场真正的“大客户”输出专业气象服务。与春秋航空的合作,意味着墨迹天气拥有足够的气象数据和过硬的技术实力,也几乎可以证明墨迹天气在B端气象服务上已经有了灵活的解决方案和适应不同市场、行业的产业思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面向B端市场的气象服务,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数据优势转化为服务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才是核心。
精准的气象信息在防灾减灾、农业、交通、航空、航天、水利、环境、电信、电力和能源等领域,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义务、大气科学研究、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水平等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实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航空界有这样一句谚语,有资深的飞行员和大胆的飞行员,但没有资深且大胆的飞行员。
对于飞行员来说,在飞行前不确认天气就犹如在赌场内赌博,不可能赢而只会输。低能见度、雷暴、积冰、风和低空风切变都是影响飞行的不利气象条件,危险气象条件可以造成航空公司航班延误取消,恶劣天气可以使班机处于危险境地。
因此,气象是空中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要素。
1914年,美国国家气象局(前身为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率先建立了高空气象部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航空需求。从那时起,政府提供的气象服务一直是航空业的主要气象信息来源,但这一情况正在改变。
航空气象被国内互联网气象企业撕开口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航空气象变得更加大众化,而气象数据对民间开放之后,则意味着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也能向包括航空公司在内的更多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气象产业起步较晚,之前航空公司的气象服务多被国外气象服务公司所垄断。比如著名的The Weather Company(TWC)公司,在航空、能源、保险和零售、物流领域有超过5000家客户,其中包括Bloomberg、美国航空、加拿大航空等。要知道像TWC这样的海外气象巨头,在中国市场已经深耕了十几年,很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气象局都是它的客户。不过,这一情况今后或将得到改变。
近日,互联网气象服务企业墨迹天气宣布与春秋航空达成合作。墨迹天气将为春秋航空提供汇集全球范围内低空气象情报、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天气雷达等多方面的气象服务,并将结合航空气象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风、云、能见度、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强对流天气,以及飞机积冰、飞行颠簸、低空风切变等影响因素。
这意味着完全由国外公司垄断的航空气象服务,被国内企业撕开了一道口子。可想而知,要与这样的对手展开竞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墨迹天气是怎样“打响第一枪”的呢?
这要从数据和技术两个层面说起。
气象行业,谁掌握了更广泛的数据,就决定了谁在气象领域的赛道上走的更远。以C端天气服务起家的墨迹天气,有传统的卫星、雷达、站点采集以及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局的国内专业机构数据,还与国际专业组织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合作,每天获得350G量级的气象数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墨迹天气发展的十年间,积累了5.6亿用户,海量的用户天气反馈、用户上传的当地即时天气图片(即墨迹天气时景),成为墨迹天气提供了独有的、珍贵的社会化天气观测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与传统气象数据做补充,被政府气象部门、海外气象巨头尤为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