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6-28 03:35 的文章

呼图壁保鲜行业带着地产水果走出“国门”

  亚心网讯(记者刘新草 通讯员李存玲报道 图/受访者提供)眼下虽是保鲜行业的淡季,但呼图壁县惠农农产品保鲜合作社的创始人赵勇和合作社理事长王嘉可都没闲着,两人正忙着厂房内三百多套设备的维护、库房清理维护等工作。

  “爸,我计划今年打通线上销售渠道,让我们的产品能够多渠道销售,提高今年的销售额。”6月25日,听到女婿王嘉的这个想法后,赵勇竖起了大拇指,“好,孩子你这个想法很不错,年轻人就要敢想敢做,爸爸相信你可以比我更出色”。 

  踏入保鲜行业 他成为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年57岁的赵勇是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的农民,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乌鲁木齐市场上看到一公斤98元的红提葡萄,让他眼前一亮,也从中嗅到了保鲜行业的商机。

  通过打听得知,辽宁省的红提葡萄保鲜产业发展较早,于是赵勇便前往辽宁考察学习。“那时候,辽宁因为保鲜技术相对成熟,很多蔬菜水果都能销往各地,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发展保鲜技术,让新疆的瓜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赵勇说。

  1998年,赵勇引进了微型节能保鲜冷库设备,投资了4.7万元在呼图壁县修建了全疆第一座家庭型保鲜冷库,库容达90立方米。“这种保鲜冷库采用半地下式,和以前的地窖很相似。”赵勇说,当年他试着在保鲜库中储存了10吨巨峰葡萄,没想到春节前5天便销售一空,收入10余万元,不仅收回建库、设备投资成本,还盈利了2万元。而赵勇也成为了全县第一个踏入保鲜行业的人。

呼图壁保鲜行业带着地产水果走出“国门”

第一代保鲜库。

  1999年,赵勇成立了保鲜协会,开始大批量收购村里种植户的鲜食葡萄,进行保鲜贮藏。

  多举措让鲜食葡萄走出国门

  虽然一代保鲜库让赵勇赚取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但经过一个冬天的运营,赵勇发现运营成本太高,为节省费用,赵勇决定升级冷库,采用砖泥混合结构,改建地上冷库。

  2006年,赵勇在保鲜库里储存了60吨葡萄,然而还未等到上市,却发现保鲜箱里的葡萄叶梗已经发黄,葡萄也陆续出现腐坏情况。那一年,储藏在库内的60吨葡萄全部坏了,为此赵勇也赔了60万元。

  “几年下来赚的钱全赔光了,整个人一下子跌入低谷。”赵勇说,然而他坚信只要找到问题,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经过反复思考研究,他最终得出结论,由于农户们的种植标准不同,葡萄的品质也会出现差异,所以才导致同等保鲜条件下,葡萄出现腐坏情况。

  这件事让赵勇意识到,只升级换代保鲜库是不够的,要想长远发展,产品品质才是源头。为此,他先后多次前往内地学习葡萄的丰产种植技术、科学管理方法等。

  2008年4月,赵勇成立了惠农农产品保鲜合作社,为保证葡萄品质,他要求合作社成员严格按照标准,统一管理、科学种植,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呼图壁保鲜行业带着地产水果走出“国门”

赵勇(右)正在给合作社成员指导葡萄种植技术。

  同年,合作社取得了红提葡萄出境资格证书,通过赵勇的努力,呼图壁的葡萄不仅销往广州、上海等20多个大中型城市,还出口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年出口量达1万吨。

  接下来,赵勇又先后两次升级保鲜冷库,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比一般库型有效延长储藏保鲜期,合作社的不断创新突破,也让合作社成员们更有信心。

  力争打造果蔬保鲜、物流集散为一体的50万吨果蔬保鲜基地

  目前,惠农农产品保鲜合作社固定资产投入4100万元,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新型节能果蔬保鲜冷库220间,总库容达到8万吨,年保鲜、预冷、储运、交易各类果蔬10万吨。

  惠农农产品保鲜合作社围绕果蔬保鲜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周边产业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五工台镇五工台村村民李成存就是在赵勇的带动下开始种植葡萄,并新建了保鲜库,每年通过葡萄保鲜年收入可增加3万多元。

  “如今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真的特别感谢赵勇,他不仅教我们如何科学种植葡萄,而且还积极帮我们联系收购方,有他在,我心里就很踏实。”李成存说。

呼图壁保鲜行业带着地产水果走出“国门”

合作社自行研发的第三代保鲜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