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布局争食冷链“万亿蛋糕” 行业整体处于初
原标题:中集布局争食冷链“万亿蛋糕” 行业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作为先行者,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深耕冷链装备行业20余年。20多年来,中集“攻城略地”,一步步覆盖冷链物流产业各个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冷链装备“领跑者”。
“我们目前的业务规模约有百亿,但相信伴随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未来数年内再增数倍完全可期。百亿只是起点。”中集副总裁黄田化信心十足。
初心如炬,奋楫前行。雄心壮志的中集不仅发力全产业链,积极探索冷链物流运营服务等新业务,还旨在通过领先的全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以及运营服务,补齐行业短板,为整个冷链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领跑万亿市场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站在风口。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5200亿元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不过,冷链物流虽潜力巨大,但在我国整个物流产业中占比却不到3%,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此外,整个冷链物流市场格局高度分散,各个环节参与企业体量有限,知名巨头型企业较少。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晚,整体还处于市场待规范和法规待完善的初级发展阶段。”中粮集团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原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制冷专业总工程师马进如是说。
究其根源,首先是整个市场(特别是冷链运营商和消费者)冷链意识较淡薄。以生鲜果蔬为例,欧美国家生鲜果蔬产品上游冷链渗透率达90%,我国只有10%。基于成本考虑,我国不少生鲜果蔬在产地采摘后并没有预冷和冷藏或没有按标准预冷和冷藏,运输亦未采用合标冷藏车,多采用棉被、冰块等原始冷藏手段运输,甚至直接使用普通货运车辆运输到消费终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一般只关注产品的品牌、颜色等,也倾向于更便宜的产品,对整个储运过程是否规范并无意识要了解。
其次,我国冷链装备市场不完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冷藏车为例,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虽破21万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装备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数据显示,我国生鲜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流通腐损率分别高达25%、12%和15%,而发达国家均不到5%。高企的腐损率不仅带来每年数千亿元的浪费,还给食品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层面已出台重磅政策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时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
“要补齐冷链物流行业短板,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尊重标准且综合实力强的大体量企业的参与和带动。”马进说,中集作为一家了解国际规则且研发和制造能力强大的企业,应该在引领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中有作为。
黄田化表示,中集既是中物联冷链委的轮值主席单位,也是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他认为,随着行业日渐规范,冷链市场发展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
对标国际最严标准
事实上,中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干货集装箱世界冠军后,便开启冷藏集装箱生产。
1995年,中集在上海成立了旗下第一家冷藏箱公司,主要装备和冷藏技术均从德国引进。在吸收消化德国装备技术的基础上,中集加大创新力度,最终完成了冷藏箱的国产化。这使得中集的产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严苛标准的同时,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正是基于自身的技术和制造优势,中集在1998年收购了韩国现代公司在青岛的冷藏箱厂,成立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和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2003年又收购了扬州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全国冷藏箱制造布局。今天,中集标准冷藏箱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冷藏箱市场份额超50%。
与此同时,作为内陆干线运输主力的冷藏车进入了中集的视野。2003年,中集收购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了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在继承原有中德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制板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冷藏半挂车以及冷藏车厢体研发生产的标杆企业,其冷藏厢式车厢体销量国内领先;2008年,中集在青岛又成立了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专门向欧美出口的优质冷藏半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