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行业转型过渡期临近结束 资管业务转型待破
临近资管行业转型过渡期结束时间,净值型产品余额仅60%左右,行业转型压力加大,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量以及尽可能减少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不少专家建议适当延长过渡期。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因疫情带来冲击,应该延期,一年相对合适。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近一个月内多次强调,警惕影子银行回潮风险,还通报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执行不到位、业务风险隔离不审慎、非标投资业务管控不力等方面,并提出了规范整改的工作要求。
近期,普益标准对50余家中小银行的调研显示,在2020年底前,能完成存量老资产规范整改并实现净值化转型的中小银行机构比例不足30%,有73%的银行机构无法按期完成存量资产改造,有超四成的机构不能按期完成改造的存量老资产占理财总资产的比例依然达20%以上。长期来看,转型难度主要集中在投研能力、投资者教育、系统建设三个方面。
资管转型面临的困境显而易见,行业何去何从则更引发关注。
净值型理财艰难推进
“资管新规”实施后,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商业银行理财需要进行净值化转型。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财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打破刚兑”随之而来。
受债市震荡影响,此前多款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元,备受投资者关注。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表示,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阶段性下降属正常现象。理财子公司配置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会更大,只不过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期限较长,产品未到期或未到开放期之前投资者没有察觉到产品净值波动,实际上在此期间产品净值是在不断涨跌起伏的。对于长期理财产品,投资者无需过度关注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
目前来看,随着市场回调及股市上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正逐渐修复。
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符合新规方向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力度不断加大。7月16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理财报告》)称,截至2019年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有4.73万只,存续余额23.40万亿元,同比增长6.15%;其中,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10.13万亿元,同比增加4.12万亿元,增长了68.61%,净值型产品在非保本理财中占比43%。
虽然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的余额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60%左右,但原定的过渡期已过80%,全部转型的确存在难度。另外,尽管目前各家银行都称净值化转型取得较大进展,但实际上很多银行主要是靠现金管理类产品来做大规模,而这类产品是过渡期政策下的特殊产品,距离真正的净值型产品尚有差距。
整治结构性存款乱象显成效
在净值型理财产品推进艰难的同时,银行结构性存款则从“资管新规”落地之时就开始“走热”。
201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开始出现快速增长。2020年,在资金面整体充裕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依然呈现量增价高的现象。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2万亿元。“近年来,一般性负债问题特别是低成本存款增长乏力成为制约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银行对于主动负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为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发展埋下伏笔。”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资管新规”发布之后,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影子银行出现萎缩,同业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连续负增长,银行稳存增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安信证券分析师池光胜表示,今年以来,部分企业通过发行高等级短久期信用债、票据贴现、申请财政贴息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然后购买结构性存款赚取利差。而部分银行为了完成存贷款指标,某种程度上配合和助长了企业套利行为。
在金融脱虚向实、加力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成为监管严控的对象。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此前已就银行机构结构性存款违规展业问题下发专项文件,要求银行科学审慎设计结构性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避免银行机构盲目提高存款成本。近期也有部分银行因结构性存款业务违规收到监管部门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