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7-02 06:03 的文章

石化品种“权”力以赴 积极助推行业复苏

  打出衍生品组合拳 展现聚烯烃新气象

  4月以来,石化产业中,聚烯烃行业的复苏表现较为抢眼。短短两个月时间,下游需求增速同比近20%,上游石化工厂和中游贸易商的库存压力得到缓解。近日,期货日报记者跟随大商所调研团,走访华东和西南地区石化产业链企业时也深深感受到,低谷过后,聚烯烃行业迎来了行业复苏的新气象。经历了前期的悲观以及“口罩热”的炒作后,市场趋于理性,同时也更加注重风险管理。用好风险管理工具,打出衍生品组合拳,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必修课”。即将上市的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权,有望成为行业复苏路上的一针催化剂,进一步提升产业企业抗风险的“免疫力”。

  A 疫情阴霾渐消退 复工复产全方位

  当前,聚烯烃产业链渐渐走出疫情的影响,行业复苏亮起了“绿灯”。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聚烯烃产业链已经实现全方位复产,企业日子相对好过。

  事实上,早在3月底,聚烯烃价格就在“口罩题材”的炒作下开始反弹,早于油价的启动,并在4月下旬油价触底后一路上行。截至6月上旬,聚烯烃价格大致回到年初的水平。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目前,聚烯烃企业产销和物流基本正常,主流市场LLDPE和PP拉丝料报价在6600元/吨和7700元/吨,较疫情发生后的最低点(3月底)攀升900元/吨和1600元/吨。此外,“两桶油”的聚烯烃总库存由2月的高点160万吨回落至当前的70万吨,已经处于往年的正常水平。

  据企业反馈,聚烯烃库存压力之所以缓解,是因为国内需求好转。

  “当前,聚烯烃的相关需求正在缓慢重启中。”杭州中菁实业(下称杭州中菁)副总经理柴铁松介绍,聚烯烃的下游产品多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品、日用品。国内疫情自3月得到有效控制以来,与生产生活关联性较高的日用品与工业品的需求日渐复苏。尤其是防疫用品(口罩、防护服等)的需求居高不下,这也使得聚烯烃,特别是PP,内需恢复迅速。

  据了解,受医疗防护用品需求的拉动,尽管1—4月聚丙烯表观需求增速较2019年同期明显下滑,但仍有近10%的增幅。考虑到后期医疗物资的使用和居民卫生意识的提升,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需求将较以往明显增加。此外,疫情还催生了外卖和快递需求,进一步带动内需的好转。

  不过,与国内不同,国外疫情的恢复并不如意,外需与内需在节奏上并不一致。

  “对于出口占比超过40%的聚烯烃下游来讲,外需部分对生产经营的持续性也至关重要。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后,外需恢复进度相对缓慢,尤其是与汽车相关的行业,需求萎缩。今年PP共聚和拉丝的价差变化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柴铁松如是说。

  目前来看,聚烯烃价格迎来触底反弹行情,整个市场从终端制品到下游加工材料,都经历了一轮修复性的去库存。疫情过后,聚烯烃市场将呈现新装置集中投产和下游需求高韧性并存的“新常态”。

  在银河期货能化投研部隋斐看来,低价引发替代需求、国外订单复苏后会对中国市场产生依赖将促使下游需求保持较强的韧性。与此同时,上游装置检修接近尾声,新的产能(辽宁宝来、中科炼化、中化泉州等)即将兑现,国内供应更加充裕。

  对于企业来说,尽管行业正在复苏,但国际形势多变、全球新冠疫情仍未控制、后期投产情况等不确定因素令未来市场难以捉摸,行情判断难度加大,价格波动也将加剧。正是在这种“新常态”下,聚烯烃行业愈发感受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经历了疫情,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冲击,并被行业所淘汰,而因疫情滋生和壮大的新需求又扶持了相关产业。可以说,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聚烯烃行业的结构调整,形成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中基石化研究总监王林认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化工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B 风险管理新诉求 期货工具紧抓牢

  积极拥抱和运用衍生品工具规避风险,借助产融结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聚烯烃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次调研中,不论是在金融氛围浓郁的华东地区,还是观念相对陈旧、消息相对闭塞的西南地区,运用衍生品工具避险已然成为石化产业企业的共识。

  虽然当前西南地区石化产业企业对期货认识的程度不同、运用的深浅不同,但企业却比以往更加懂得利用期货工具,运用期货的企业也在逐步增多。企业一天一天的进步和成长让天原集团副总经理李剑伟看在眼里,乐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