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6-30 21:06 的文章

生态农业互动机制研究

我的煤炭网>新闻>新能源>技术资料>生物质能源——生态农业互动机制研究

生物质能源——生态农业互动机制研究

  技术资料 2020-06-30

生物质能源——生态农业互动机制研究

杨承训,承 谕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研究中心,郑州450002;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266032)

  摘要:中央提出的系统治理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的治理、引导和促进发展的转型升级等内容。开发生物质能源系统既能增加自给能源,又能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林牧渔各业生态化发展,以构建大循环经济工程,因此,可作为治理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的一个切入点。应当根据现代科技认知,探讨生产力新的构成维度,揭示生物质能源和生态农业循环链的巨大优越性,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构建生物质能源循环系统治理工程。

  生态优化、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境界,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历史表明,生态环境是买不来的,也是GDP换不来的。经济发展不等于生态环境优化。如果发展的路子不对,还可能恶化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蕴含了优化生态环境的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扩展。习近平同志说:“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前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系统治理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环境方式的交叉治理的内容,而生产方式治理占主导地位。在生产方式治理中,既要把握和调整好生产关系,又必须发展和解放现代先进生产力,引导和促进发展的转型升级。这是一个极其深邃、广阔、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许多多的节点。其中有一个节点既关系生产方式变革与规范,也关系政治、文化、社会尤其是生态的系统治理,即是生物质能源现代化系统(简称生能系统)这个节点。从长远看,对于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它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应当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时它也是现时与长远发展、改革、稳定的一个结合点和切入点。从时代发展视阈考量,深入研究生物质能源产业系统现代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乃是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 用现代化视阈深化认识生产力大系统的新内涵

  为了弄清生态治理与生产方式治理中的生物质能源系统,有必要首先从社会生产力最基础的问题进行探讨。生产力是人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和手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既向自然索取,又受自然制约。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事实上,生产力索取自然的能力越强,同时受自然制约的程度就越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化,生产力大系统愈加复杂化,必须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进而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这就要求人们细化生产力的不同层次和形式,以便支撑现代化治理的完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这是一条根本的科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的一个根本区别,任何时候都不容否定或背离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又对生产力构成的最大公约概括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实践和认知的极大拓宽及深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超高速”的积累、跃升和突破,客观上人们对生产力构成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细化,现在有必要对相关的零星认识进行归纳,以便把握要领用以指导实践。

  有人用“词义拆分”的方法把“生产力”解析为“生产”的“力”,即把力作为主语,生产则是其定语(the force of production),然后又用经典物理学机械力学中“力”的理念解释生产力,认为“生产力”也同物理机械力一样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现象”,而不是“实体”。 这种认识是偏颇的。“生产力”是一个“整体词语”(productivity),是具有一定构成、一定机制、一定功能的实体系统,正如“免疫力”(immunity)、“生命力”(vitality)、“经济实力”(economy strength)、“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等词语一样,不能因中文词中有“力”字就简单地将之归结为一种仅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非实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