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6-13 16:47 的文章

培育人才 引领行业向生态文明方向发展

【字体:    】


本报记者 储慧静 朱婕妤

  全国现代公墓建设培训班开班至今,已走过20年。20年来,培训给公墓行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公墓行业的人才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培训如何更好地助力于专业人才的培育,助力于公墓行业的健康、有序、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数位公墓培训班资深导师,他们也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殡葬行业专业人士。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王计生:

  培训班办20年着实不易,当年办培训班的初衷是创新行业文化,并通过培训人才的形式传播出去。培训班是一个行业交流的平台,学员们在讨论、学习、研究过程中碰撞出新火花,产生新理念,在墓园公园化、绿色殡葬等方面都达成了共识,推动了行业发展进步。如今,培训班已经培养了2000多名学员,公墓行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继续努力,让殡葬朝着更符合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的方向发展。

  20年来,学员越来越年轻,思想越来越活跃,这也是行业变化的一个缩影。培训班也逐渐变成行业内常规化的活动,大家主动参与进来,改变了过去殡葬行业的闭塞,打破了地区间的“围墙”,在业内起到了促进交流的作用。很多学员回去后,能立刻把学得的知识、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我们感受到公墓的变化。

  有很多学员和华夏陵园董事长孟祥光一样,当年参加培训班时是迷茫、困惑的,培训班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传授了墓园建设管理知识和经验,为他们答疑解惑,捋清了发展思路。经过20年的积淀,培训班在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它的培训重点也在不断改变。之前,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倡导公墓朝着公园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要防止让公园变回公墓,要彻底把人们对公墓阴森恐怖的刻板印象转变成祥和温馨的公园概念,这涉及思想、观念、认知上的革新。行业中依旧还有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继续培训班的模式,不断为行业创造出新的理念和认知,推动行业进步。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 福建圆满

  生命集团董事长林军:

  1999年第一期培训班的时候,我就派了员工参加。那时自己的陵园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对陵园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困惑,急需交流学习的平台。培训中印象最深的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产生了很多创新,20年前这种宝贵经历已经成为一种“生命的印记”。

  培训的意义还在于推动行业不断思考应该保留什么、发展什么,找到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墓行业发展路径,通过学习不断深化对行业的认知,这对陵园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20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殡葬的本质,认为殡葬是服务生命的事业,是经营纪念的事业。墓园的外在环境、艺术化墓碑等做的是“纪”的工作,是为了让亲友更好地“念”,把“纪念”做好,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得更紧密。这种“纪念”的意义也要作为殡葬行业的使命,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墓培训启迪行业共同关注“纪念”价值,不仅要保留家属的情感,更要为城市留下记忆。未来,墓园应该承载更多城市文化、乡村文明、人文意义,应该像医院和学校一样,是值得被尊重的文明设施。墓园的经营者应该具备学习精神,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墓园的精髓,回来改变的不只是产品,还要为人们带去更先进的观念。

  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小虎:

  行业发展的方向必须与法律法规、政策导向、群众诉求相吻合,突出生态、人文、文明、科技的特点。生态方面,墓园主要的消耗在于土地与石材,建设少占地、少耗石材的墓园已成为现代殡葬行业共识;人文方面,墓园应承载人文价值,注重群众的人文追求,应把墓园建设成值得长久传承与纪念的精神文化场所;文明方面,譬如,针对传统祭祀对环境的破坏,要加强对群众的引导,积极推进“无烟墓园”的营造;科技方面,运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墓园”。

  未来,公墓建设培训班在主题交流、案例答辩的基础上,要继续以法规政策和学员诉求为导向,进一步控制授课人数,使培训朝精品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除综合培训外,要针对学员的不同需求设立专题班,加强深入探究;除传统教学式授课外,加大互动型教学,注重把培训成果整理形成切实方案,并推动最终实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