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10 19:56 的文章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慧聪教育网】目前,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更加凸显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顾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起源于电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形态。电化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5年,金陵大学建有校园电影的专用放映场地标志着我国电化教育的诞生。1936年,“电化教育”与“电教”正式成为官方确认的术语。1949年,文化部在科学技术普及局内设置电化教育处。1960年,提出“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和新式教具”。

这一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处于孕育期,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的认识比较粗浅,认为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典型的媒体工具论,技术上主要是以视听技术为主,其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还积极应用于民众教育,重视电化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教育信息化1.0时期(2000—2016年)

    阶段一:建设驱动时期(2000—2010年)

2000—2010年,相继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就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新要求。

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充分重视,通过“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等项目推动,迎来了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信息化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建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得到丰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逐步提升,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理论,例如“双主体”教学理论、“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等,为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阶段二:应用驱动发展期(2010—2016年)

2010—2016年,相继召开了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别指出要“进行三通两平台建设”“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相继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坚持一个理念两个方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等理念和要求。

2014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2015年,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我们分享了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

2010年以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基本确立,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教育信息化逐渐实现从建设转向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共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国90%的中小学连接了互联网,83%的教室是多媒体教室,师生网络学习空间达6300多万个,基于网络进行教与学的环境逐渐建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例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400万人次,形成1300万堂优课资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充分重视,近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得到培训。

    教育信息化2.0时期(2017年至今)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网络教育”。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八项战略任务便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2018年,《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提供了指导。201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2019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