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10 14:41 的文章

巨头布局共享电单车行业 市场加速淘汰“中小玩家”

  共享单车的战事尚未熄火,共享电单车又成了刀兵相向的新战场。

  哈啰出行和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先后传出了巨额融资的消息,现金流充实之际纷纷将棋子落在了共享电单车。另一家共享单车巨头美团单车,将采购超过200万辆共享电单车的计划不胫而走,也再次将共享电单车推向了舆论中心。

  作为与共享单车模式相似的“兄弟赛道”,共享电单车可谓命途多舛,直到2019年电动车“新国标”开始执行,共享电单车才逐步驶出政策的灰色地带,也为滴滴、美团、哈啰出行的“三国杀”埋下了伏笔。

  只是当巨头们整装进入,留给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到底了资本簇拥下的新风口,还是市场加速淘汰中小玩家的前奏?

  一门“跑不通”的生意

  共享单车是不是一门好生意,ofo的悲壮结局、哈啰出行和美团单车的盈利迷局,早已给出了直接的答案。那么当共享单车升级为共享电单车,出行半径从最后三公里延伸至10公里,命运是否存在转圜的机会呢?

  全球电动车网曾对共享电单车的成本进行过核算:共享电单车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计费方式普遍为每15分钟2元上下,在实际运营结果中,平均每辆车的日均使用时长为60分钟,如果运营顺利的话,只需要8个月就可回本,在普通情况下也能在10-12个月的时间周期内收回成本。

  宁波市公路运输中心的一组数据对这样的核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宁波街头现有近28万辆共享单车或电单车,截至到2019年年底,共享单车的日均周转量约3.5万次,周转率为13.29%;共享电单车的日均周转量达到5.6万次,周转率为340%。做一个对比的话,平均每辆共享单车差不多一周才能被骑到1次,而共享电单车每天被骑到的次数为3次。

  按照两组数据给出的商业模式,共享电单车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好生意,哪怕单辆车的运营寿命只有三年,也可以在三年时间内收到两倍的回报。然而这样的计算方式无疑过于理想,在现实中还存在其他的计算项。要知道,共享单车理想的商业模式比电单车还要诱人,三四个注册用户的押金就能抵消单车的硬性成本,几乎不存在不盈利的理由,但庞大的运营和调度成本最终打断了共享单车的盈利计划,共享电单车盈利的症结也集中于此。

  参考某业内人士的说法:“共享电单车的车辆调度,1000台车通常需要配备5名员工,同时还需要运维将电池集中运送到仓库进行充电,一般1000台车会配备8-10个人。”也就是说,共享电单车的调度运营成本远高于共享单车,假设每位运营员工的日薪在150元,已经占据了共享电单车过半的使用费。

  再考虑到运输投放、电池折旧以及车辆被偷的风险成本,共享电单车的盈利模型还要再打一些折扣,结合雨雪天气、夏季高温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便共享电单车的单价更高、覆盖范围更大,短期内盈利都是一种奢望。至少ofo们已经验证,相较于高企的运营成本,单纯依靠用户的租赁费用几乎没有盈利的可能。

  与之对应的一幕,现阶段的共享电单车多半有情怀加持,讲故事、画大饼、谈蓝海几乎成了一种常态,选择性忽略了“好生意”华丽外衣下的虱子。

  巨头的执着和勇气

  吊诡的是,无论是美团、滴滴,还是站在哈啰出行身后的阿里,无不趟过共享单车的浑水,可为何照旧对共享电单车趋之若鹜?排除掉害怕掉队的观点,可以找到两个核心的关键词,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规模。先从技术来说,早已是整个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共识,毕竟技术是扫除一切现实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打动资本市场的第一要素。

  以我所熟悉的宁波市场为例,一家名为小遛共享的新兴品牌最近花了不小的力气宣传自家的90度规范停车和亚米级精准定位技术,暂且不论诸如电子栅栏之类的技术在共享单车时代就已流行,小遛共享的所谓“新技术”解决的只是停车的规范性问题,远未触及共享电单车的核心技术。原因也不难理解,共享电单车的技术核心无外乎电池和“换电”。前者也曾是困扰电动车的瓶颈所在,共享电单车玩家在这一领域鲜有涉足,想要提升产品的续航能力,就需要购买容量更大的锂电池,成本也会相应堆高。后者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关乎着规模和成本的控制。

  以前面提到的宁波公路运输中心披露的数据为例,共享电单车的周转率之所以远高于共享单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共享电单车的投放机制,仅在高校、繁华商圈等少数地点投放,用户也被迫在固定的区域换车。结果就是,共享电单车的目标受众被限制,换来的是车辆在小范围内的高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