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消费城市“新样本”
五一节前,上海许多消费者发现,有一样产品意外地脱销了——帐篷。
电商平台几大品牌旗舰店里,月售帐篷数以万计,众多型号显示缺货。商家忙着调货补货,满足人们节日近郊出游、亲近自然的需求。
经济数据还在一点点地爬坡,市场一线却已有春天的气息。不经意间,脱销产品从防疫物资,变成户外用品,经济复苏的细节,就藏在市民的“购物车”里。
市场消费“冬去春来”之际,人们又欣喜地发现,身处上海,几乎每一种相中的产品,都伴随着折扣优惠。
千企万店、线上线下,促销优惠成为街头巷尾最为关注的热点。当全球众多商业城市陷入低迷时,作为中国商业中心,上海率先点燃了全城消费热情,并向世界传递经济复苏、信心提振的强烈信号。
市场之势
历经疫情,经济运行难免出现不同寻常的波动。上海这座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市场需求的起落变化,特殊时期更是瞬息万变。
“疫情过后,消费一定能回补,但能补多久、补多少,有很多未知数。”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刺激政策势在必行,政策效果好不好,切入时机尤为关键。
就在此时,上海抓住先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同时催动供需两端,让缓慢恢复的市场消费,加速回暖,并提前迎来高潮。
“从5月开始,创造一个横跨二季度的消费节,这是一个好时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汤蕴懿表示,从需求端看,错过春节后,消费回补正当时;从供给端看,商家库存有压力,销售业绩待提振。“当前上海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是沿着市场轨迹,顺势而为。”
“按市场规律,传统促销季其实在年末。但我们觉得,现在推动促销前移,恰恰是顺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沪上一家大型城市综合体经营者表示。
尽管5月5日才是上海“五五购物节”的“正日子”,但从4月23日市政府宣布促消费方案以来,各方市场主体早已投入行动,你追我赶地公布、实施了优惠方案。
尽管上海促消费方案中重点聚焦了五个消费领域,但受消费热潮氛围影响,如今加入“五五购物节”的企业,早已超出了原定范围。
最初,这是一个对消费者来说“不买就亏了”的购物节;现在,它同样成了对商家来说“错过就遗憾”的销售旺季。
“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和平台企业积极性,最大限度放大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乘数效应,最大限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下转◆5版
开放之势
国家会展中心旁,绿地全球贸易港里,响应“五五购物节”活动,全场进口裸钻八五折,吸引全市以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目光。疫情中许多新人们延迟了婚期,如今给力的促销优惠恰逢其时。
“到上海来买进口钻石,不止是价格实惠。”一位外地消费者说,他发现受疫情影响,海外钻石交易所普遍库存不足、物流中断,海淘变得非常困难。
绿地贸易港里的钻石生意,源自首届进博会上与以色列最大钻石零售商的一次合作。企业采用直采、直销的方式,在上海形成了亚洲最大的进口钻石仓库。
从进博溢出,到“五五购物节”,熠熠夺目的钻石背后,是上海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决心。
全球疫情蔓延,商业萧条,坏消息不断传来时,上海以实际行动,与全球企业站在一起。4月底开幕的“虹桥品汇进口食品节”,云集了500多个品牌、5000多种进口商品,其中进博会参展商品达70%以上。
两届进博会参展商,希腊希华集团总裁索菲亚感谢上海及时提供的纾困服务,企业节省了租金和渠道费用,下降的成本转化为消费让利,以双赢的方式做大在上海的新生意。“我们完全有信心拿出同类进口商品中的最低价,与广大消费者一起过节。”索菲亚说。
纵有风浪,但大海永远是大海。两届进博会中,全球企业通过上海这扇窗,重新发现了中国市场。
疫情下的特殊时期,面对新的风浪,14亿人的市场之海机遇未变,潜力不改。而在上海,提前到来的消费盛宴,恰好与去年年底的第二届进博会衔接起来,向世界传递复苏与开放的双重信号。
今年一季度,以日本LoFt为代表的国际品牌首店依然踊跃签约入驻上海,61家首店“用脚投票”,选择上海。最近,特斯拉在获得国内新能源车补贴后,将Model 3降价至30万元以下,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全球疫情影响,目前特斯拉只有上海工厂仍在正常生产,“决策随大环境变化,我们也要考虑消费者需求,回应他们的期待。”
“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重构,也影响世界消费中心转移,两者互相交织,互相作用。”汤蕴懿表示,上海通过促消费政策,打造国际消费之都,可以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市场魅力,提振全球企业信心预期。“近期上海吸引外资数据逆势增长,就是例证。”
升级之势
“五五购物节,全城打折季”。当前,上海促消费的切入点,是实实在在的折扣优惠,但上海的目标,不止于此。
“折扣和消费升级并不矛盾,全城促销活动就像是一个‘触发点’,挖掘出潜在的新消费动能。”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郭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