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4-01 13:49 的文章

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香港暨海外融资排行及报告

  观点指数 冰山在前,水流叉路。疫情的阴霾未消散,楼市仍在冰封中艰难前行。房企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海外发债原是王道,然而综观2月境外融资额,环比锐减80.12%。

  是海外投资者裹足不前,反应冷淡?或是多了“疫情防控债”申请一途,部分房企便转而踏上该条更易行的路?而以往在港交所发行债券的比例亦挪移了部分往新交所,个中原因何在?

  海外发债环比大跌,原因何在?

  先一览香港暨海外的融资统计数据,根据观点指数研究院监测的119间A股及H股房企,2020年2月,各大房企在香港及海外的融资举措为13次(2次来自同一家企业),总融资金额达到251.7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26.84亿元)。各家房企的融资工具均为发行美元债,利率范围由4.80%至13.75%不等,平均票面利率为8.47%。

  2月,香港及海外融资额排首位的为合生创展的35亿元人民币,禹洲地产、佳兆业、富力地产则以相同数目28亿元人民币紧随其后。不过与1月相比,当时头三甲房地产公司融资额分别为恒大的419.46亿元人民币、碧桂园的69.91亿元人民币、五矿地产的54.05亿元人民币,融资发债规模上明显有一段距离。

  数据来源:港交所公告、观点指数整理

  至于融资利率方面,平均票面利率8.47%,环比略增2.9%。2月仍见房企以高成本发债——佳源国际所发行于2022年到期的6750万元美元债和2023年到期的6000万元美元债,票面利率13.75%,总利息成本约1.23亿元人民币。该公司指,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一些现有债务的再融资。

  数据来源:港交所公告、观点指数整理

  债务到期带来的压力固然可怕,部分房企高息发债的背后,则是负债水平如滚雪球般逐渐走高。去年人民法院网公告显示的破产房企约为500家,今年首2月已逾100家,情势不容乐观。或许,不管是高成本的新债还旧债,还是奔赴市盈率较低的港交所上市,能活下来的房企,至少就有机会看到曙光。

  数据来源:港交所公告、观点指数整理

  12家企业所发均为美元债,发债年期由0.99至5年不等,为短期和中期债,平均数2.11年。其中1年期限或以下的短债为6笔,占46.15%。根据发改委政策,房企发外债只限置换一年内到期中长期境外债。全球信用风险提升的情况下,短期债发行也相对容易,这也是短债占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疫情防控债”与新交所比例大增

  在政策扶持下,“疫情防控债”亦应运而生。由于审批速度快、利率较低,并且普遍只要求房企将融资款项的10%用于疫情防控,亦允许用于补充正常营运需求与还款。对受疫情冲击的房企来说,不失为撞船危机下的救生艇。

  以2月5日捷足先登的华发集团来看,该集团成功发行的疫情防控债属全国首批,融资金额10亿元人民币,期限为90天,利率2.5%。单以利率看,不但低于1月龙湖集团7年期2.5亿美元债3.375%的利率,也低于本月中国奥园363天1.88亿元美元债4.8%的利率。

  观点指数留意到,本月境内及香港上市房企选择于新交所发行的美元债比例大幅增加。港交所去年12月6日就第37章债券——仅售予专业投资者的债券上市制度的咨询文件,咨询公众意见。

  该文件中的建议包括,提高发行人最低资产净值由1亿元至10亿元,增设最低发行金额1亿元的规定,港交所会提高对发行人及担保人持续责任的监督等。虽然根据港交所3月12日公告,2月7日截止咨询后,正审阅所收到的回应意见。该修订尚未落实,但不排除企业已开始作未雨绸缪的转道安排。

  数据来源:Wind、观点指数整理

  此消彼长,在港交所收紧债券发行的同时,新交所正积极争取整个亚洲区投资者的注意。业内人士指出,现时新交所上市债券有近4000只,中国发行人占比为15%,而3年前该数字仅为5%。另外,3年前启动的亚洲债券资助计划已更名为全球-亚洲债券资助计划,并自1月1日起延长5年。

  事实上,过往亦有不少境内发行人在新加坡债券上市成功,并获取了该资助计划下的成本补贴。较吸引的条款包括合资格的大规模债券发行,可获得最高80万新元(约389.74万元人民币)的资助,且合资格债券发行的不可赎回期限缩短至最少一年。对大规模短期债券的发行者而言,相信具一定的吸引力。房企选择于新交所发债的数目不断增加在未来几年或会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