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6-10 10:10 的文章

职业指导与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研究网

【摘 要】民国时期科学意义上的职业指导从西方被介绍到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后,受一些专家、组织的推动,职业指导也介入到乡村的救济改良中,试图通过培养青年服务农村意识、改良乡村传统职业观念、开拓乡村择业视野、激发乡村创业热情等,与其它救济改良措施配合,来解决乡村问题、推动农村复兴。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在乡村救济改良方面虽然只是一种尝试,但从长远来看,对乡村社会发展仍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指导;乡村;改良


乡村建设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潮。民国时期出现过许多乡村建设方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中国农村进行救济改良。职业指导即为其中之一。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部分专家和组织试图从职业问题入手,介入乡村的救济改良,通过培养青年服务乡村意识、转变乡村陈旧职业观念、开阔乡村择业视野、激发乡村创业热情等,与其它救济改良措施配合,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发展。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对乡村救济改良的介入,较长时间内未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1。研究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对乡村救济改良的介入,不仅可以丰富人们对当时乡村救济改良活动的认识,还可以以个案的形式,对乡村救济改良方案的产生背景、认识视角、问题指向及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探讨提供帮助。

一、乡村改良救济背景下农村职业指导的提倡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学界仍有不同的见解。尽管当代也有学者认为民国农村有过某种程度的发展,但对于民国时期社会精英来说,却大多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状况持一种失望态度。后一种认识,在民国时期比比皆是。这是民国时期乡村改良救济运动产生的重要背景,也是后来职业指导介入乡村救济改良的主要推动因素。

民国时期许多知名人士在论及当时中国农村状况时,几乎一边倒地持失望和担忧的态度。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这种失望担忧情绪更加明显。20世纪30年代,穆藕初与杜月笙、王一亭、顾馨一等社会闻人在《申报》上联名发表的文章称,然以农村破产,灾害洊至,复加国外粮食之竞争,杂粮商之困苦,更有岌岌可危终日之势。”2著名学者胡适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其最大负担都压在那百分之九十几的贫苦农民身上。人民吃不起盐了,穷到刨削地土上的硝盐,又还要犯罪受罚!”3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也承认:以我国现在经济而言,农村破产,商业凋敝。”4民国时期一些知名的文学及电影作品,也反映过当时农村的衰败,如茅盾《农村三部曲》小说之《春蚕》《秋收》《残冬》,再如蔡楚生执导的电影《渔光曲》等。所以当代有学者指出:尽管在目前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中,海内外不同学者对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的判定仍有很大的差距,亦不乏较为肯定的评估。这是经济史研究中数量统计的科学式后见之明,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时人几乎均认同中国农村衰败崩溃的残酷现实,几乎无人对农村经济做出过乐观的评述。”5其实,民国时期有些学者对当时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判断是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薛暮桥在1932年无锡西北乡小镇礼社的调查中指出,年来丝业衰落,茧收荒歉,客商裹足不前,都市工商业资本在农村并无显著发展农民贫困之结果,使耕作技术愈趋粗率。年来农业非惟毫无改进,且有江河日下之势。”6费孝通在他著名的《乡村经济》一书中,对太湖沿岸的开弦弓村调研之后,也指出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这个村庄同中国绝大多数的其他村子一样,具有共同的过程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