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3-22 15:04 的文章

每经独家专访海特生物董事长陈亚:药物研发将

在海特生物(300683,SZ)披露了“国家Ⅰ类新药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III期临床试验揭盲结果”(以下简称CPT)后,多家券商跟进发布对公司增持的评级报告。虽地处武汉,受到疫情影响,但其股价一扫前期低迷,更是曾连续收出十个涨停板,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那么,海特生物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CPT对公司又有什么发展意义?公司董事长对生物医药行业又有何种见解?自海特生物上市伊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一直关注公司发展,并曾实地探访研究,与公司包括董事长、董秘、研究人员等进行过深入交流。

近日,在重磅新药CPT项目揭盲后,海特生物董事长陈亚通过微信语音方式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针对外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每经独家专访海特生物董事长陈亚:药物研发将

海特生物公司驻地 图片来源:海特生物供图

CPT项目会“再造一个海特”?

据海特生物2月27日晚间发布的公告,公司参股子公司北京沙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沙东)自主研发的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以下简称CPT)的Ⅲ期临床试验(CPT-MM301项目)——已达到临床研究方案计划的最终分析时间,并且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符合试验预期。

陈亚对记者表示:“从新药研发者的角度,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作为项目的投资者方海特生物,我认为这是一个新起点。我相信,上市公司的全体投资者也会这样认为。”

据记者了解,海特生物为了入股北京沙东,除了付出现金的对价外,还同意了原北京沙东第一大股东君和企业有限公司在海特生物上市前的入股要求,而君和企业有限公司曾一度位列海特生物前十大股东。以上足以看出海特生物对CPT项目的重视。

此前,在与部分海特生物股东交流时,“CPT如成功,或将再造一个海特”的说法不胫而走。

陈亚则回应称:“‘如果成功,再造一个海特’的说法,无非是说CPT项目是真正的原创一类新药,在多发性骨髓瘤的靶点上面,有一定的独特性。从与试验医院沟通的情况来看,他们也是持一个乐观的态度。”

未来药物研发没有中间地带

从2018年9月市场传出国家要试点带量采购,到2018年12月确定采购中选品种,再到4+7带量采购,“带量采购、招采合一、保证使用”正在加速着医药行业的洗牌。从招采结果来看,尤其是以仿制药等品种的价格出现了巨幅下跌,业内出现了“仿制药企工业品估值”的声音。

由此引发了行业巨震,部分药企开始加大新药的投入与研发。对于该现象,陈亚评论称:“对于未来中国的制药行业来说,药物的研发划分只可能有两类,要么是仿制药,要么是创新药,不会有中间地带。当然,仿制药也很有市场前景,从美国的经验来看,70%~80%的处方量就是用的是仿制药,但费用只占约20%。创新药的处方量大约是占20%左右,但占的费用高达60%~70%。”

陈亚进一步指出:“仿制药的研究,必须要仿得又好又快。仿得好,就必须要做好一致性评价。仿得迟,就赶不上国家的价格谈判。因此,做好仿制药,也很不容易。创新药,我认为必须要准,必须要精准满足患者的需求。”

“创新药要必须要解决患者的病痛。当然,创新药必须要新,跟一堆伪创新药区分开来,必须又准又新。回到我们公司的宗旨,敬畏生命、无畏创新,面对创新不能惧怕。在维护生命健康面前,再大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大投入的准备。”

外延式并购遵循“天时地利人和”

此前,海特生物连续十个交易日涨停,巨资投入的北京沙东CPT项目因而被外界瞩目。事实上,在海特生物上市后,还曾耗资4.5亿元收购天津市汉康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汉康)100%股权,耗资2005.25万元获得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控制权。

目前来看,不管是北京沙东还是天津汉康,都有着不错的进展。尤其是巨资收购的天津汉康,超额完成了2018年的业绩承诺。据券商研报指出,天津汉康所处的CRO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国内市场规模已由2011年的140亿元增长至2018年约680亿元,复合增速达25%。

过去几年的A股市场,由并购商誉减值引发的上市公司业绩暴雷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海特生物又有着怎样的产业并购逻辑?陈亚告诉记者:“海特生物的外延式并购都是紧紧围绕着主业,必须要有产业协同。比如天津汉康的收购,它提升公司小分子的研发能力,CPT项目的股权并购则是一个创新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