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2-12 16:51 的文章

特稿|江水北上佑华夏 天河筑梦利千秋

  江水北上佑华夏  天河筑梦利千秋

  写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际

  □记者 陈萌

  历史必将铭记这一天——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缓缓开启闸门,清澈的汉江水奔流北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毛泽东主席提出伟大设想,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几代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这一跨越半个多世纪、10余万大军奋战10余年、40多万移民舍家为国的重大战略性工程迈入新的征途。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庆贺这一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人民不会忘记这五年——

  南水北调东中线建成通水并平稳运行,打开了全时空供水局面,改善了供水水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成为受水区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命脉和血脉。

  江水北上,天河筑梦。她用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兴水惠民的沧桑巨变,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彰显中国之制显著优势的共和国工程

  波澜壮阔的70年,诞生了一个个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南水北调工程堪称代表。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这一宏伟设想。

  伟大构想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国情、水情的深入分析、科学认知和宏观判断,也是运用历史、全局视野做出的长远谋划。

  我国水资源不仅稀缺,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35%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大量超采地下水,持续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告急!即使充分发挥节水、治污、挖潜的可能性,黄淮海流域仅靠当地水资源也已不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南水北调工程正是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格局、有效解决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50年科学论证,50多个方案比选,110多名院士献计献策,千百名水利科技人员接续奋斗……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整个工程工期长、投入大、牵涉面广,需要动员和协调的力量和资源超出常规,必须进行统筹。我们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司长李鹏程说。

  党揽全局,举旗定向——

  依靠崇高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无论是征地移民、生态保护,还是施工建设、水污染防治,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群众的坚定拥护和支持。

  集中优势,同向发力——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合理分工,又密切配合。党中央、国务院牵头成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和沿线各省市纳入联动机制,有效解决问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这一改天换地的宏伟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工程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印刻在建设管理的点滴历程中,体现在全面通水的综合效益中。

  水量足了,口感甜了,河流美了,生态好了,百姓乐了……通水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竭力满足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优美水环境、良好水生态的需求。

  从用上“南水”到离不开“南水”,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受水区主力水源——

  北京市民饮用的水中,七成以上是“南水”;天津全部城区、河南59个县市区、河北92个县市区用上“南水”;胶东四市“南水”全覆盖……

  南水北调水,悄然融入受水区百姓的血脉里。目前,工程累计调水量近300亿立方米,成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等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2亿人。

  从苦咸水、高氟水到甘甜水、安全水,受水区供水水质明显提高——

  北京市自来水硬度值由380降至130,住在丰台区的齐惠楠感叹:“这几年明显发现水的口感好了,水垢也明显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