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意义、实践及前景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各国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三方市场合作强调优势互补,照顾第三国需求,将会成为国际投资合作的重要模式。当前,“一带一路”正由“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成为下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对引导和撬动美欧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涌入全球市场,在全球产业链的相互联动、同频共振中,共同塑造全球大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动力,良性竞争促进优胜劣汰,有利于涵养高质量市场。此外,市场还有合作的一面,不同国家在海外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拥有差异性优势,但鲜有国家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保持全方位优势,这为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指中国企业(含金融企业)与有关国家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主要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协同发挥个体差异化优势,实现互利多赢,产生1+1+1>3的效果。第三方市场合作对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路径模式。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探索之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陷入低迷,之后,民粹主义盛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助于突破现有双边投资贸易机制的局限,通过三方协商,采取小多边机制,消除国家间合作疑虑,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市场各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深化利益融合,将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避免恶性竞争,降低贸易和对外投资成本,创建相互理解、共担共享的国际合作典范,完善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合作模式。以与欧洲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例,作为世界两大稳定力量和主要经济体,中欧是贸易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双方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利于促进国际市场大融合、大开放、大对接,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汇聚更多正能量。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实现国家间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之举。当前,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装备,但受产业空心化、海外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有效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难度越来越大。中国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处于工业化中端水平,一些产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不少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具有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求,但面临缺乏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和挑战。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衔接发展阶段各异的国家的供给和需求,充分释放合作参与方的优势,将全球产业链中的高中低端有机融合。中国的优质产能同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相结合,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需求对接,有助于推动形成合理高效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强全产业链合作,凝聚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拓之举。“一带一路”建设已从规划设计进入精耕细作阶段,下一步要向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方向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相较,发达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升,合作项目有待增多,合作模式有待丰富。通过与发达国家在第三国开展合作,有利于引导发达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降低中国企业进入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消减少数国外人士对“一带一路”项目透明度、资金来源、投资回报的疑虑,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对传统国际贸易实践的突破之举。目前的国际贸易治理主要解决竞争规制问题,并未建立起优势互补的合作促进机制。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的推出,是对这一问题的尝试性回应,是中国对世界贸易规制建设的贡献。第三方市场合作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同行业领域过于强调竞争的一面,而是着眼不同市场需求,利用差异化比较优势,寻求强强联合。这种合作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将不同国家优质资源有效融合,规避个体缺陷,产生良好化学反应。这种超越双边的创新合作,能够形成有效良性竞争,避免互有损耗的恶性竞争。
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中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