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以农业产业化引领乡村振兴
种菜和养鱼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可是在河北邯郸市馆陶县翟庄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你会发现,种菜和养鱼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在温暖如春的示范区大棚中,一排排种在水面上的蔬菜映入眼帘,水面以下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这便是当地推广的“鱼菜共生”种养新模式。“鱼的粪便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氮和磷等物质,成为菜的营养成分,经过菜吸收净化后的水,又回到养鱼池。这样就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园区负责人王鑫向记者介绍,这种先进的种养一体化技术涵盖了茄果类和叶菜类多种蔬菜品种,鱼类养殖则有鲈鱼、淡水石斑鱼、淡水银鳕鱼、泥鳅等,种养过程中没有农药化肥,鱼和菜都达到了有机标准,得到了市场认可,每个大棚年收益可达40万元。
近年来,邯郸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兴科技,促规模,重品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9.1%,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连续五年实现稳定递增,有力促进全市乡村振兴。
科技引领效益倍增
“发展高效农业,推进科学种植,是实现目标的第一关口,这一关口得以突破,对于后面的工作开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出于这样的认识,邯郸对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笔直宽阔的田间道路、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高标准示范钢架大棚,蟠桃、寿桃高端品种频现……走进位于邯郸永年区前当头村的耐思农场,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想象中的低矮拱棚。农场负责人张双利告诉记者:“我们引进了基质袋栽培、熊蜂授粉、基质槽栽培、果蔬盆栽、水肥一体化节水减肥增效、物联网智能化环境监测与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7项配套技术,并指导盆栽果蔬特色种植,通过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蟠桃品质。”
与此同时,该区引进试验蔬菜新品种,促进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在吉吉兴蔬菜园区、鑫冀源家庭农场建设了新品种试验基地,先后引进了蔬菜新品种30多个,其中,黄妃、福特斯、绿宝石等樱桃番茄8个,夏之光、金童玉女等迷你小黄瓜4个,皱叶生菜、紫叶苦菊等叶菜类蔬菜新品种15个,黄色、墨绿色等迷你南瓜3个,美国圣尼斯“番茄313”品种,推广面积200多亩,亩收益达2万元以上,相当于传统农业20倍以上效益。
“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农民群众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邯郸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张占国介绍。为了让全市农民紧跟当今现代农业科技步伐,邯郸采取农技大讲堂等方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每年对不少于3000名优选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为期两周的全封闭培训,邀请大专院校、农业科技部门的专业人员授课,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同时,每年面向不少于10万名普通农民做技术推广。从大田作物精细化管理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名优特色蔬菜种植到特色优势农产品绿色有机技术,邯郸市重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创新农业科技应用,推广集约化、节约化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全市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邯郸市不仅实现了粮食平均增产5%-8%,“一村一品”的全链条农副产品开发也在全市全面开花。
精深加工规模经营
湘君府味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有“中国辣椒之乡”美誉的邯郸鸡泽县,作为一家辣椒精深加工企业,其生产的150多种辣椒制品远销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企业立足当地辣椒资源优势,建立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先后投资3亿元,实施了精品辣椒酱改扩建项目、辣椒精制品研发生产扩能提升项目,建设加工生产车间6 个、清洗灌装流水线8 条、现代化辣椒腌渍池80 个,购置各种深加工生产设备100 台(套)及全套国内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8 套。将辣椒食品调味品链条延伸到油辣椒、鱼头全料、脱水菜等终端食品,附加值提高3倍以上。
在湘君府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鸡泽县辣椒加工企业发展到130余家,年加工鲜椒约60万吨,带动辣椒种植8万余亩,无公害标准化种植达到7.5万亩,绿色认证种植达4000余亩,良种率98%以上,辣椒产业产值达23.5亿元。鸡泽县从辣椒原料出口县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辣椒生产加工和销售集散基地。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为了让邯郸市农副产品形成竞争力,该市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通过集中农业资金,扶大扶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增长,截止 2018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77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96家,数量均居河北省第一。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0.5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润57.4亿元,同比增长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