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1-13 22:09 的文章

民族大家庭:万家灯火照亮土苗山乡小康路

苍山茶海,莽莽绿源。崇山峻岭间,一排排铁塔高耸入云,一道道银线纵横织锦,一张张笑脸诉说着幸福生活……走进魅力鹤峰,处处能感受到秀美新农村景象,万家灯火守望着村民的小康梦。

鹤峰县位于鄂西南边陲,辖区共有22.4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73%。

近年来,国网鹤峰县供电公司肩负起央企的社会担当和时代使命,与全县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好故事深情传唱。

活了绿色经济

2019年夏,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万亩生态茶园基地,安置点上的茶叶加工车间,机声隆隆、香气扑鼻。

这里气候适宜,环境优良,但28年前,还是一片荒山。鹤峰县鑫农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吉然萌发了打造生态茶园基地的设想,先后将68户贫困户338人“移民”到木耳山。

拓荒种茶,历经10多年的艰辛,“移民们”种植的茶园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最美茶园。

彼时,因缺电木耳山空有最美之名,未有产业富民之实。

“家里就一盏电灯,还老是‘罢工’。半天摘点茶叶,走几个小时背到山下茶厂,说停电不收,只有当垃圾扔了。”村民刘柏芝说起往事,有着一肚子心酸。

“生产车间最怕断电。断电1个小时,就会坏掉一批茶叶。供电不稳定,短期影响的是企业的生产,长期影响的是茶农的生计。”周吉然说。

缺电,是茶农茶商的致命伤。

绿色能源与绿色发展休憩共生,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鹤峰县供电公司积极争取资金,不断优化主网结构。持续三轮网改,不仅木耳山迎来了好风景,而且鹤峰茶企迎来了发展春天。

“有了供电保障,公司先后建起1000多家茶厂,带动5万农民脱贫致富。”周吉然说。

刘柏芝坦言,以前主要就靠打零工为生,现在经营二三十亩茶园地,修了三层新房。

如今,木耳山的“移民”仅茶叶一项年人均收入2万余元,实现家家有小车,户户有楼房。

10年,10.48亿元资金投入。16座变电站覆盖13个乡镇社区,2048个配电台区紧紧联结205个行政村,1555公里银线飞舞,24983基杆塔闪耀。

从八峰药化技改项目,到江坪河电站建设现场,从屏山风景区到宣鹤高速施工工地……项目建在哪里,电能就送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网架结构坚强,技术装备先进,智能化水平一流的强劲电力“引擎”,让土苗山寨留住了绿水青山,看到了金山银山。

亮了悬崖上的村庄

铁炉白族乡地处鄂西南边陲武陵山区,是湖北省唯一一个白族乡。所辖的渔山村位于大山之巅,三面绝壁环绕溇水河,被称为“云端上的村庄”。

过去村民进出大山,仅靠一条距谷底有将近500米的索道,村民自嘲为“索道山村”。

“那个索道就靠柴油发电机供电。一次下大雪,柴油机突然熄火,我和老伴就困在空中三个多小时。最后靠20多个村民拉钢绳,才回到岸边。”一名姓谷的村民回忆起索道出行的日子,心有余悸。

安全出山,是渔山村人祖辈的梦想。路不通,电不畅。村民们依赖与湖南省相邻的一个小发电厂供电。吹风停电,下雨停电,打雷也停电。用上稳定电,是渔山村人祖辈的期盼。

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盼。2003年,鹤峰供电公司启动渔山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不通路,网改物资怎么运上山?用人力背、用骡子驮,电工们斩荆棘、攀石崖,用脚丈量网改路,用肩膀背起网改梦。

“自带柴米油盐和被子,吃住在网改现场。砍两个树叉撑在地上,用塑料纸一盖,铺盖铺在地上,就成了临时的住宿点。”村支书饶以明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满是感激与感动。

鹤峰供电公司先后两次对渔山村进行电网改造升级,新建50千伏安专供变压器,稳定电安全电同组到户,并为索道架设专用供电线路。

如今,渔山村里建成了3家茶厂,茶园总面积从2014年的43.5亩发展到1300多亩,村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2888元,增加到2018年的10989元。渔山村因电而兴,因茶而富。

一个个数字,点亮了希望,捂热了民心。鹤峰供电公司全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大决战,千方百计为各族同胞谋发展、找出路。

10个驻村工作队,67名成员,担负11个村395户1152人的脱贫攻坚任务。全县消除农村供电卡口和低电压,实现村村通动力电、村村响和易地搬迁等重大助力扶贫攻坚电网建设工程全线覆盖,8062户26448人易地搬迁对象全部用上了安全电、可靠电、放心电。

守护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