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局优化“三引擎”驱动“浙江制造”
日前,市市场监管局启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分级分类监管法,在全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3C强制性认证企业及其他重点工业企业中,实行产品风险分级、质量评价分档、企业监管分类,有力提升我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优化组合政府质量奖引擎、标准化战略引擎、商标和专利引擎,驱动“浙江制造”在我市形成气候,为“质量强市”“质量兴市”增添足够能量。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已有4家企业取得6张“品字标”认证证书,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29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浙江制造”标准11项。
“目前,政府质量奖的引擎功能日益显现。”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在争取到169万元资金,对18家品牌及标准化工作突出企业进行奖励的基础上,联手各相关部门,对2019年度衢州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办法进行分解落实,向工业重点企业进一步明确政府质量奖的申报原则、范围、条件,鼓励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申报江山市政府质量奖。同时,做好省政府质量奖和衢州市政府质量奖的申报服务和信息沟通工作,为企业参评提供便利服务,帮助指导天际和科力公司,分别参加2019年度省政府质量奖、衢州市政府质量奖竞逐,争取更多企业申报并获得省政府、衢州市政府质量奖。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市场监管部门驱动“浙江制造”、推进“质量强市”的又一引擎。该局联合财政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操作细则》,对新获“品字标”认证证书的,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检验实验室通过CNAS认证的,明确奖励和补助标准。该局还邀请专家学者,组织110家规上企业,开展《浙江制造标准体系与制定要求》专题培训,组织10家重点企业参加“浙江制造”标准研制集中培训。
“我局组织相关企业起草的《工业用二甲基乙酰胺》已通过审定,组织3家企业开展的‘浙江制造’标准研制已通过立项。”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还组织相关企业申报了《浙江蜜蜂》地方系列标准修订与蜂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定制柜类产品智能生产标准化试点项目、化妆品用原料碳粉标准化生产试点等项目。组织开展了标准化统计监测工作,将28项标准化指标纳入211家制造业规上企业的统计监测范围,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质量奖引擎、标准化战略引擎大显神威的同时,商标和专利的引擎作用渐入佳境。该局开展“品字标”品牌培育和“品字标”认证工作,完成了质量提升“双百示范”工程。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创建验收标准,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抓到位。
“在驱动‘浙江制造’中,我市企业申报注册商标、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提高。”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局今年已指导企业申请商标注册1040件,全市累计有效商标达到9046件;申请专利825件,实有授权专利559件,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12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5家;帮助指导企业利用商标质押融资1290万元,专利质押融资20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