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1-10 20:59 的文章

开创在线教育的中国道路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国家层面上对在线教育提出的重磅级、纲领性指导文件,旨在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规范、有序地发展,从而构建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毋庸讳言,这些目标的实现颇具难度和挑战性,亦可谓世界级议题。作为中国道路自信的一部分,政府汇集多方意见形成的这一顶层设计有诸多亮点。从实践路径上看,文件强调政产学研各界的紧密协同,在资源供给主体、资源体系建设、创新技术应用和多元治理格局等方面做整体考虑。

鼓励社会力量和学校的积极参与,实现多元化教育资源供给主体

《指导意见》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密切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以实现在线教育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其中颇令人关注的是,文件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优质资源的供给。不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还强调后续要构建扶持政策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在线教育发展,为在线教育行业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全面考虑了在线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类支持。首先是建立规范化准入机制,把好入门关。《指导意见》强调严格准入、完善健全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等。其次,开展在线教育资源的分类分级,通过资源的合理分类为资源的开放共建和百花齐放提供了基础和市场化框架。第三,开放发展还需合作共赢,因此鼓励校企间密切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合作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打造在线教育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行业共同体就显得极为重要。第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夯实在线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院校内部,需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技术融合教育改革储备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鼓励校企协同搭建人才培养基地和供需对接平台,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人才双向流动,培养“会技术、懂教育”的高水平从业人员,为在线教育资源的多元供给主体培养各类急需人才。

最后在经费支持方面,除了完善各地政府购买制度、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以外,更值得一提的是为在线教育企业融资开辟了金融政策的多种通道。例如: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在线教育特点的金融产品;利用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在线教育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线教育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创业公司债。

在政策利好和资本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未来几年,在线教育行业内部可能会重新洗牌,推动各类在线教育企业进入整合期,催生头部企业,调整市场长尾效应。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产业界和在线培训行业改革创新、重新赢得社会信任,也将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催生资源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创新联合体。

推动线上和线下教育的良性互动,共建体系化优质在线教育资源

近十年来,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已经积累了大批优秀的在线开放教育资源。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今天慕课与面授课堂的融合,以及混合式教学的大规模推广,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但在资源多样性和有效利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指导意见》倡导融合融通的基本原则,强调“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良性互动”。“良性互动”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线上与线下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1+1>2,达到相对最优的应用效果。如果说目前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是两座孤岛的话,那么,建立两者的互联互通机制就颇为重要。其二,线上线下用户各取其用,供需平衡。若供过于求,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产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各类社会问题;若供不应求,则难以确保合理分配和教育公平。“良性互动”是在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只有真正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藩篱,才能切实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培育教育服务新业态。

要做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至少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包括:高速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优质的在线资源,较强的一线信息化教学应用队伍,线上线下学历的互评互认机制。《指导意见》对这四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布局:例如,为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出针对特定群体(如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重点开设特定类型(如通识课程、五分钟课程以及全媒体数字教材课程、“三农”特色课程、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英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的在线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