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摘 要]在国家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必须转段、升级、换打法。教育部正在组织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珠峰计划”“五五计划”,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不断奋斗。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从作为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到强化科教结合、深化科教融合,在高校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稳固。回望发展历程,高校科技创新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急需,与国家发展相伴相长,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力量。
高校科技创新的探索阶段(1949-197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高校的具体任务有“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文学、医术,以期有切合实际需要的发明、著作等成就”。科研成为高校四项主要任务之一。
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增设和发展冶金、地质、石油、采矿、水利等工科院校和专业,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校整体或部分院系搬迁到内地另行组建新校和新专业。高校形成以“学系—教学研究组”为组织结构,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的建设模式。
这一阶段,高校科技创新作为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在经费项目支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进行了艰难探索。高校科技创新注重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与生产建设目标联系紧密,产生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如北京大学作为三个主要完成单位之一,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平均年龄23岁半的清华大学核能所师生员工完成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屏蔽式核反应堆”;原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原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并推广了“碧蚂1号”,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高校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阶段(1977-1994年)
改革开放之初,科学与技术研究几乎停滞,科技与经济分离、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非常严重。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高校正式确立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历史重任,高校科技创新进入蓬勃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通过《1978 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揭开了科技自身快速发展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幕。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众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优势,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教育体制模式,明确了高校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为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生产横向联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1992年,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同年,原国家经委、原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共同倡导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对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企业制度、财务和人事管理制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这一时期,为促进科技进步,国家还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为“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与协作”提供法律依据。中央政府还通过实施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高校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
这一阶段,高校对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认识越发深刻,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现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先生发表文章《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提出“科学研究是‘源’,教学则是‘流’”“科学研究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逐步由被动拉入转变为主动进入。校办企业如雨后春笋,清华同方、北大方正、浙大网新是其中的佼佼者。高校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大大提高,“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稀土高能效分离”等科学技术成果接连涌现。
高校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1995-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