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新動能中國企業改革創新跑出加速度
原標題:激蕩新動能 中國企業改革創新跑出加速度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也是創新主體和動力源泉。企業活則經濟活,企業強則經濟強。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關鍵階段,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向世界一流企業進發,在改革創新中跑出“加速度”,激蕩出中國經濟發展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11月3日,在由國務院國資委、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華社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山東省國資委、濟南市人民政府、經濟參考報社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上,上千位中國領軍企業掌舵人和權威專家齊聚泉城,匯聚智慧,解密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密碼。
11月3日,由國務院國資委、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華社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山東省國資委、濟南市人民政府、經濟參考報社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在山東濟南開幕。本屆論壇主題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堅守實業 堅守主業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堅守實業則是企業的立身之本。聚焦實體經濟,做強做精主業,已經成為近年來企業發展的關鍵。
1998年到2018年,營業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35%,利潤總額年均復合增長率47%,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交出了企業經營的亮麗成績單。“非主營業務堅決不做,低附加值業務堅決不做,重復性規模擴張並購堅決不做。”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譚旭光在論壇上道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三個堅決不做”。
推動實業主業穩步壯大,中國中車集團也是其中的佼佼者。2016年至2018年,中國中車集團實業主業收入佔總營業收入比重持續增加,分別為83.05%、91.79%和92.50%﹔軌道交通裝備核心主業收入佔總營業收入比重穩步提高,分別為69.03%、76.03%和76.77%。
“在做強做優軌道交通裝備核心主業的同時,依托核心技術與裝備優勢,延伸拓展進入高分子復合材料、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環保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培育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業態。”中國中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化龍在作主旨演講時介紹。
“國有企業正在邁向結構更優、效益更好、質量更高的發展。”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論壇上強調,下一步國資委將繼續推進國企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堅決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
改革破局 合作共贏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面臨各種內外部挑戰,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持續深化改革。
在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看來,中國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關鍵,是盤活龐大的國有經濟,要盡快實現國有經濟與國有資產的概念和操作層面的分離,國有經濟戰略布局有進有退,並加快國有企業自身改革。
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打造新的競爭力,離不開各類企業的精誠合作、開放共贏,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重要契機。
目前,央企混改的數量已達到七成。國資委公布數據顯示,按照穿透式統計口徑,從2013年到2018年,央企混改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70%。在此期間,央企實施混改3359項,引入非公有資本超過9000億元,各省區市實施混改企業超過5000項,引入非公有資本超過6000億元。
“通過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借勢發展,也是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表示,混改不是為了混而混,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不同所有制經濟合作,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
“混改也是雙向的,民營企業既要參與混改,也要持開放態度,邀請國有企業以股權合作、項目合作等方式參與自身企業的改革,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發展格局,打造新的競爭優勢。”李兆前說。
改革是一項由內到外的劇變,需要多方面政策支持,更需要廣大企業和企業家自我施壓,主動變革。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煤礦綜採技術和裝備供應商,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三項制度改革實現了企業自我革新。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焦承堯介紹,公司掀翻“大鍋飯”,實施分配制度改革,實現薪酬能高能低﹔實施干部制度改革,充分激發中層干部活力和創造力﹔打破“鐵飯碗”,持續開展用工制度改革,實現員工能進能出。
創新轉型 爭創一流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創新已成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