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三个关系 以改革之进促市场之稳
编者按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国际环境仍然复杂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影响了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报今起推出“金融业以进促稳”系列报道,阐述如何从资本市场改革、金融业转型和扩大开放这三个“进”的角度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敬请关注。
启动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简化重组上市标准,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创业板实行注册制筹备工作快马加鞭推进……近期,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12条重点任务正在陆续落地。这场系统性、基础性的全面深化改革大幕拉开,护航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正在夯实市场的中长期底部。
以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
当前,在国际复杂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深化改革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努力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于防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的完整体系。到今年6月底,我国金融业总资产308万亿元,其中银行资产280万亿元。应该说,银行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问题。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就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又以优化融资结构、市场结构为基础。因此,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131家,基金公司120家,期货公司149家,已初步建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我国资本市场成绩有目共睹,但总体发展还不成熟。
从市场层面看,截至2018年末,居民部门金融资产144.53万亿元,证券类资产仅占13.06%,远低于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从行业层面看,我国证券行业尚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体现在行业规模占比低,总资产、净利润在金融体系中占比分别为2.02%、5.1%,低于银行、保险、信托行业。
中国证券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安青松表示,2018年底国内131家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仅相当于高盛集团一家的水平,利润规模仅接近国内商业银行排名第七位的同等水平。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CB)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名单中未曾出现中资证券公司。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离不开国情和实际。从专业性来看,资本市场主要还只体现出其金融属性和市场属性,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没有效解决。不成熟的投资者、不完备的基础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同时存在,市场稳定运行的内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因此,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总要求,充分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既遵循成熟市场惯例、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着力提高资本市场供给质量
自7月22日正式开市到10月29日,科创板开市已满百日。截至10月29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6家,上市首日平均上涨157%,总市值达5663.93亿元,流通市值达到796.15亿元,“科创”底色鲜明。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表示,指数表现只是评判市场的指标之一。科创板真正的亮点在于制度创新,包括多元化上市标准、审核试点注册制、严格的退市制度、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实施保荐人跟投制度等多个方面。目前,各项制度创新成效逐渐显现。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既是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循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创新,也是资本市场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可以说,科创板初步实现了改革的预期。
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为新时代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目标。
安青松认为,资本市场的市场属性体现在市场体系与上市公司结构的协同发展,产品体系与投资者结构的协调发展,投融资功能与场内外市场的均衡发展,防范风险和激励创新的包容发展等。因此,这次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把握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