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报伴我人生路
《金华日报》陪伴我走过33年。翻看着一本本发黄的剪报本,《金华日报》像良师益友一样,教我写作,教我做人,激励着我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
整整70个春秋,从《金华大众》到《金华报》,从《金华报》到《金华日报》,从周二刊到日报,从4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黑白到彩印,从铅排到照排,“金报”踏着时代的节拍,她的性质不变,使命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金报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她用一个个版面真实地记录了金华发展的轨迹,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党的事业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忠诚。她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向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新媒体发展异常迅猛。报社党委敏锐地将互联网作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延伸。
《金华日报》是我的精神食粮,每天必看,每月重温,发现好作品剪报保存,已成为我的习惯。
1986年,由水电部第12工程局调至金华后,我一直从事交通行业。1986年,我有幸参加了金华日报组织的首期通讯员培训班。金报的扶携,使我爱上了新闻宣传工作,连续十几年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积极通讯员。
如今,我已出版《时间、时速、时空》等新闻作品集4部,共计100多万字。这是在《金华日报》编辑老师指导下取得的收获。我的作品全是从行业里开出的花朵,源于行业,又辉映行业,其中90%都曾在金报发表。《时间、时速、时空》笔端游走于金华交通的方方面面,为交通建设鼓,为交通管理呼,为交通的文明建设讴歌,为交通的各项改革宣传……
交通改变生活,也激发着我的灵感。我记录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运。1996年,那个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年代,无数怀着梦想的人们离开家乡到沿海一带打工。这一年,金华汽车西站作为刚刚开通的浙江春运三大口子之一,人潮涌动。《民工如潮滚滚来》正是对这一盛况的记录:当时市领导、市交通部门干部职工齐齐出动,汽运站售票大厅通向外面广场的所有护栏和门窗全被拆除。2002年底,“杭金衢”“金丽温”两条高速公路相继开通,金华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四小时交通圈”带来新的竞争和机遇》即当时的见闻感触。
更让我深深震撼的,是康庄工程。那些日子,我走在金华的角角落落,每天都是满满的感动。《携妻带父建公路》《为筑路,气走两妻子 路通了,丈夫盼妻归》《让茭白从水泥路走出大山》……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2008年汶川地震,我又第一时间采写了赴川金华桥梁专家组克服重重困难,及时报道了《金华桥梁行程1500公里检测桥梁48座》。《为了切断非典传播源》《打掉公路“毒瘤”》等金华当代交通史上重要的人、事、物、情,我也一一作了报道。
33年的情感,《金华日报》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感激,在《金华日报》创刊70周年的喜庆日子,真诚感谢支持和鼓励过我的所有编辑老师,衷心祝愿《金华日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