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0-16 15:01 的文章

冶金建設國家隊:中國中冶煉就“鋼筋鐵骨”

原標題:走進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國企系列報道之——冶金建設國家隊:中國中冶煉就“鋼筋鐵骨”

img_5142510105d5a739dca407.jpg

編者按:今年,新中國迎來了70周年華誕。70年風雨兼程,70年崢嶸歲月。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改革開放后的飛速發展,到如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批批國企的前赴后繼,他們在新中國發展歷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2019年7月起,中國証監會北京証監局聯合《証券日報》共同啟動“建國七十周年”系列報道暨“走進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國企”報道活動,回顧國企上市公司與共和國共奮斗、與資本市場同成長的精彩歷程,深入挖掘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國企改革以及資本市場發展進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獻禮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中冶”。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已經從一個鋼鐵缺乏國發展成了世界鋼鐵強國,而這背后“鋼筋鐵骨”的奠基者非中冶莫屬。

可以看這樣一組數據:1949年,我國鋼鐵產量僅15.8萬噸,佔全球鋼產量的比重不到0.1%﹔1996年,我國鋼鐵產量突破1億噸,躍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國鋼鐵產量突破6億噸,佔全球鋼鐵產量的近一半。

作為新中國第一支鋼鐵工業建設力量,中國鋼鐵工業的開拓者、主力軍和國家隊,中冶集團早在1948年就投身“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鞍鋼的建設,之后相繼承擔了寶鋼、武鋼、太鋼、首鋼、邯鋼、馬鋼等國內幾乎所有大中型鋼鐵企業主要生產設施的規劃、勘察、設計和建設工程。經歷70年的發展,中冶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冶金工程建設承包商。

中國中冶作為中冶集團旗下核心企業,2009年成功實現A+H股上市。經歷了鋼鐵行業深度調整,中國中冶明確提出了“做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戰略定位,一度從深陷低谷到向著“美好中冶”奮勇前行的輝煌歷程。

近日,《証券日報》記者走進中冶總部,中冶集團總工程師肖鵬接受記者專訪表示:“2012年9月份中冶集團新任掌門人國文清提出的‘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已經完完全全刻在所有中冶人的骨子裡,成為中冶人面對困難時的砥礪奮進的企業文化和精神。中冶集團用逆勢攀升的實實在在的業績充分証明,我們選擇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引領中國冶金走向更高水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擔當,更是當之無愧的國家責任。”

中國中冶總工程師肖鵬接受《証券日報》記者專訪。.jpg

中國中冶總工程師肖鵬接受《証券日報》記者專訪

冶金建設國家隊

肖鵬告訴記者,1948年的鞍鋼,是中冶人光榮之路的起點。當時新中國一窮二白、百業待興,中國鋼鐵產業遠遠滿足不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冶人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以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鞍鋼三大工程建設,創造了新中國建設史上的奇跡﹔以平均每年竣工一座高爐、一座選礦、一座燒結廠、兩座軋鋼廠、兩座焦爐、三座平爐的速度,建成了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鞍鋼,奠定了中國鋼鐵工業的基礎。

“中冶的主要人員和技術基礎,無論是設計團隊還是建造團隊,絕大部分都是從鞍鋼這個發源地出來的。到今天整個中冶集團所有國家級的設計院,最初都是從鞍鋼走出來的。中冶也是伴隨著整個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響應國家號召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回憶起中冶的發展歷程,肖鵬感慨萬千:“中冶的紅色基因決定了國家哪裡有需要,我們就扎根哪裡,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他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58年,為建設攀枝花鋼鐵,800余名工程師和家屬,一列專列從鞍山拉到了重慶,成立了冶金工業部重慶黑色冶金設計院。正是在“扎根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樣的精神指引下,一個個中冶的企業在祖國大地上誕生和成長。1976年唐山大地震三天之后,1500余名中冶人組成抗震救災分隊,從包頭馳援唐山,這就中國二十二冶的起源。

“整個中冶發展歷程第一個時期所做的貢獻和努力,都是緊緊圍繞新中國鋼鐵工業的起步。那個階段,我們面臨著很多挑戰,無論是設計能力,還是核心裝備制造,以及工程建造水平等都非常低,粗鋼產量在全球的比重也非常低。”肖鵬坦言道。